我国20xx年颁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艺术教育要避免仅仅重视儿童绘画技能的习得,而忽视儿童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积极学习体验的获得及良好情绪情感的激发。”然而,1些幼儿美术教师认为幼儿年龄小,还不能够依靠其自身的能力描绘出好的作品,于是也就出现了旨在训练儿童专门化形状知觉与形状记忆能力的教学内容,这种““固定僵化的美术教学内容与机械死板的训练模式,使儿童陷入被动的苦恼之中,尽管儿童所画的形象与客观事物越来越像,但其自主表达的能力却越来越差。”H与此同时,1些幼儿美术临摹作品的参考书、练习册也应运而生,这些范例的提供造成了儿童思想的僵化,失去了探索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曾有人对100名3至7岁学画儿童的调查显示:真正得到比较全面开发的儿童仅占整个被调查人数的9%,能较好地掌握某一种绘画语言的仅占4%,思维比较活跃但无法用绘画语言表达出来的占35%,只能照教师教的样子机械呆板地摹画的占51%,还有剩下1%的儿童既想不出来也讲不出来,甚至连最起码的摹画都有困难。4成人化、模式化的作品已然失去了儿童本应该有的童趣,即便有些儿童画故作“天真”,却已然寻不回儿童自发探索、自发思考的意味。
(四)非人性化的控制:技巧和纪律的束缚
现阶段美术教师对幼儿美术教育最大的误读就是将幼儿美术的审美教育曲解为技艺教育。虽然许多美术教师知道教授儿童美术主要是为了培养儿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但在具体教学时又觉得很难实施,只能把教授儿童技艺作为第—要义。于是,我们在很多幼儿美术课堂上看到教师变相教授儿童远小近大、色彩搭配、人物比例等,却忽视了鼓励儿童自由创作。现在的幼儿美术课堂往往教授儿童命题画,比如画海洋世界时,老师会要求儿童把远处的鱼画小一点、近处的鱼画大一点,海草应该有两条波浪线组成,热带鱼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等等,儿童在这样的课堂上不能自由发挥,常常会感到不愉快。其实这恰恰违背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初衷。
教师还会习惯性地严格要求课堂纪律。一些儿童思维活跃、踊跃发言,但是教师会觉得该儿童影响了课堂秩序,于是制止他、批评他,这使得课堂上气氛沉闷,儿童心情压抑。久而久之,不但不利于发展儿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反而让儿童厌倦绘画、畏惧美术,甚至有损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超越幼儿美术教育的“麦当劳化”
幼儿美术教育的““麦当劳化”很可能导致幼儿想象力的逐渐消失和同质化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幼儿美术教育“麦当劳化”的危害,回归幼儿美术教育的本真。
(一)采取灵活开放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幼儿美术教育采用灌输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其实质是一种拔苗助长和填鸭式教育,虽然使儿童得到了知识,却使他们丧失了感知能力和直觉能力,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为此,我们应当转变这种重量不重质的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如意境想象法、启发探索法、修改图像法、主题联想法、色彩欣赏法等。教师不论采取何种方法,只有与儿童平等对话,才能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引导儿童与艺术品、与自然的对话,更为重要的是儿童初步分化的“主我”与“客我”之间的对话。
幼儿教师应尽量少用作品临摹法进行教学,而应结合故事、音乐、游戏等方式启发儿童,同时安排—些活动课程,如带儿童观察大自然、描述妈妈的样子等,让儿童发自内心地愿意去表达内心世界。
(二)转变作品评价方式
将“像不像”作为评价标准,这往往会压抑儿童爱幻想、爱创造的天性,打击儿童创造的信心和愿望。幼儿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儿童的审美、激发儿童的兴趣,因此不能用儿童技能技巧的高低为标准来评判孰优孰劣。教师在评价儿童美术作品时,应主要“关注幼儿作品中能够彰显儿童个性、突出儿童思维的内容元素,鼓励儿童自主自由、富有想象力的表达。”0要学会“移情”、学会“共情”,这样才能让儿童爱美术、懂美术。
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儿童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间的相互评价。自我评价是为了让儿童比较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看到自己的进步;同伴评价则是促进儿童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能够让儿童认同自己的优缺点、学会肯定他人,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儿童的语言能力、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