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程静华.新世纪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xx,37(8):606-608.
[2]尹俊,陈晓勤,许杰州.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方法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12):7-8.
[3]万学红,张肇达,李甘地,等.“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研究与在中国的实践[J].医学教育,20xx(2):11-13.
[4]景汇泉,于晓松,孙宝志.OSCE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xx,23(2):29-33.
护理本科生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
笔者运用文献分析法,根据高等教育领域中媒介素养对“媒介”和“素养”的界定,结合本科生特点,推导出媒介素养应包括3个方面的能力,即社会个体对媒介的认知能力、分析批判能力和使用媒介为自己服务的能力。同时笔者通过对媒介素养定义的研究及本人对护理专业本科生媒介素养概念的理解,对护理专业本科生的媒介素养做了一个简要的界定:护理专业本科生媒介素养是护理专业的学生根据社会媒介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在掌握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方法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建设性地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护理专业本科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护理专业本科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有大众传播资源,通过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评判能力,使学生具备获得正确媒介信息、分析批判媒介信息以及创造和传播媒介信息的能力。
开展护理本科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迅速发展,护理学科信息量不断扩大,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对护理人员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本科生作为护理教育的核心力量,如何将其培养成为21世纪需要的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已成为国际护理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新的护理服务模式要求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不能只靠几门专业课程和讲座,也不能单纯以疾病为中心,而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立有中国特色的护理学,积极开拓医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与教育并将其融入护理工作中。新医学模式下护理专业本科生应该是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独立、持续地获得本专业有关的新知识,丰富自己,能在护理领域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及促进本专业的发展的新型高级专门人才[8]。我国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规定了护理本科毕业生应具备7项知识和能力后,许多研究者对本科护生应具备的素质能力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并制定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为各护理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和指导。加强本科护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要,是目前护理教育界极为关注的焦点[9]。21世纪谈论的媒介,既包括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电影、报纸、广播、杂志等,也包含了新兴技术为带来的众多新媒介形式和媒介平台,如手机、网络互动、博客、播客和各种形式的户外广告等。媒介已经成为知识经济中重要的知识获得方式,对社会和个人具有不可忽视的深刻影响,无论是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都已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人们要想离开或者脱离媒介的影响,已经不太可能。信息时代的大潮将每个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都卷入其中。如何成功地应对这次潮流,如何合理利用媒介、驾驭媒介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3]。媒介素养并非大学生天生就具有的,它一方面有赖于大学生在长时间接触媒介过中自发产生,但这种方式缓慢且具有较大局限性;因此,需要依靠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来培育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这种方式虽然也要经历一段时间,但科学而全面[10]。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可分解为3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媒介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第二层面是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大众传媒,这两个层面主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训练对媒介传达信息的批判思维能力;第三层面则是在媒介制作等媒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媒介的传播本性决定了媒介素养教育天然地具有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素质的特殊作用。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1,12]。护理本科学生作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主体,是未来护理临床、护理科研、护理教育的主力军,也是护理学发展的中流砥柱,担负着保护人类健康和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媒介素养应成为现代护理人才的必备素质。护理本科生媒介素养教育应着力于培养护理专业本科生辨别媒介传播内容及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增强评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信息加工及处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及护理科研能力,为人们健康提供教育、咨询、健康培训服务的能力、学会使用各种媒介正确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促进护理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提高护理本科生的媒介素养,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成为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做现代化社会高素质的独立的媒体公民,从而更好地为医疗事业服务[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