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不同的民族声乐艺术突出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及审美特征。本文以对“韵味”的追求为出发点,分析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韵味;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特征;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声乐艺术文化,也因此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民族声乐艺术顺应各族民族文化的发展,并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一、“韵味”对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性
韵味,体现在民族的风貌特征上,它不仅是美的一种表现,更是美的一种突破与超越。民族声乐艺术对“韵味”的追求,正是其对美的一种追求。从古至今,对于音乐艺术的创作,都讲求意境美,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追求声乐本身的“韵味”,民族声乐艺术的创作更是不可少了“韵味”的内涵。民族声乐的创作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的“字”、“音”、“情”,都表现出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亦或是对未来的希冀。民族声乐是创作者感情的寄托与心声的表露,是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与民族色彩。此外,民族声乐的创作,旨在传达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通过演唱的表现形式,增强创作者与听众的交流,使得民族声乐更具民间色彩,被大众所推崇,进而将民族声乐的“韵味”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透过“韵味”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主要表现在“字”、“音”、“情”上,创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这些韵味中。其中,“字”是创作者情感的客观表现,“音”是其主观展示,而“情”则是将“字”与“音”结合展示给听众。将三者融合,才可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此外,听者可以由此获得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声乐艺术的感染力。
(一)从民族声乐中“字”的韵味,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民族声乐的创作讲究练“字”,字是创作者情感的宏观表现,字的“韵味”体现在语句的表达与词句的韵律上,同音不同意的字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有所不同。所以,这就要求创作者在作词的过程中,讲究琢字。正确的“字”,可以很好的表现民族声乐的气势、情景等,因而,具有深厚文字功底的作词者,才会创作出符合声乐旋律的词。中华文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民族声乐中“字”的韵味的体现提供了便利。民族声乐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字”的表现,在进行民族声乐表演时,如果只让听众倾听旋律,不足以传达作者的主旨思想,而“字”的出现,将民族声乐的特点及内涵放大化,将作者的情感通过“字”显示出,让听者在倾听旋律的同时,读取声乐歌曲的文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了解民族声乐的特点,感知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心理变化,更好地表现出民族声乐的“韵味”。
(二)从民族声乐中“音”的韵味,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指的'是民族声乐中的音律,音律是民族声乐创作的基本要素,音律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感染力。在字的基础上,音律的变换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气势,一首民族声乐作品如果只具有一种音律,听众会产生无聊的感觉,放弃对作品的深度欣赏,所以,“音”的韵味体现在音律的变换,时而急促磅礴,时而细腻柔软,同时需要具有一定的歌唱技巧,将字通过不同的时长唱出,体现创作者不同的心理,吸引听众,调动其对于歌曲欣赏的冲动与激情。民族声乐的音律表现在即使声音洪亮高亢,却依旧具有优美的特点。民族声乐的音律技巧以把握气息及共鸣腔体来表现,气息的把握对于“音”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可见气息的调节是音律转换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民族声乐的唱法中用气讲究“深”、“通”、“活”,运用这三个唱法可以将民族声乐唱活,唱动,使民族声乐具有一定的魅力。对于共鸣腔体的把握,可以将民族声乐的音律表现的铿锵有力,活泼明快。在腔体中,最为重要的是扣腔,头腔与胸腔,头腔的共鸣可以使声音浑厚深沉,增强民族声乐的表现力。而口腔与头腔的结合运用可以美化声音,更好的将“字正腔圆”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字”的韵味与“音”的韵味相得益彰,突出民族声乐中“音”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