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不是世界上没有美,关键在于你是否长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话千真万确.
再以我所带03钳工班为例,在我接手他们班之前,有一个学生曾经因为打架被处分.他不仅自己上课说话、搞小动作严重,而且还带动了周围一批同学不学习.因为别人都"怕他",所以影响恶劣.我通过与他家长联系,及向他身边的好朋友调查,发现他人很聪明,家庭条件优越,擅长体育,爱"面子",有一定的"号召力".于是,我充分肯定了他的优点和长处,让他"放下包袱"向前看,激发他的上进心.当他看到老师不仅没有半点歧视他的意思,还多方关照他时,很受感动.具体操作上,我除了对他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对班级的贡献公开表扬外,还让他负责课堂纪律的监督.由此,不仅他一个人变得守纪律了,而且管住了一批原来纪律不好的人,从而为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班主任的积极工作,可以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我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差生一定能进步,甚至还能成为一名好学生.
综上所述,作为班主任老师必须对学生倾注真挚的感情,与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是班主任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一、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
新课程赋予为了教师的工作心得的内涵和要求。在新课程《地理课标》六个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教师不仅仅是学习的传道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让自己真正从舞台上“独奏者”的角色变为“伴奏者”的角色。例如对非洲的学习,我们先让学生看一段“神秘的非洲”的视频资料,在看视频前要求学生设疑,看完后将它们总结出来的问题或特点归纳为几个问题,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并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最后让学生代表上台发言。整个过程学生学习兴趣很高,效果也很理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学生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正确处理好
“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中,教材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他们既可以从课本中学习,又可以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教材形式的'多样化,特别是知识来源的多样化,促使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因此,现在是“学生带着教材和问题走向教师”。近两年的高考、会考试题中出现的材料题,信息来源就非常广泛。有从各个刊物中获得的材料也有从网上获得的信息,更有一些民谚中体会出来的常识。结合雾霾、滑坡、洪水等自然灾害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发展与环境》一书中引出的一段文字:‘你可以不卷入战争,你可以不从事生产,但你不能不关心环境,除非你拒绝生存。’这段文字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列举出至少四种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并请选择其中之一设计一幅漫画,并给命名。”这个材料来自于课外的书刊,但他以教材中的环境问题作为切入点,突出了教材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这道题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的评价,称之为一道具有新意,设计成功的试题。
三、用心领会
《地理课程标准》,合理处理学生和教师地位关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看学生有没有达到学习效果,而不是教师能否完成某项任务。我们必须用心领会《标准》中的深刻含义,特别是每一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参照行为动词选择自己的教学方法。如“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根据需要查找所学的地理信息。《地理新课标》中的‘活动建议’是提供教师组织室内外地理教学、活动的参考性意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据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并根据需要选取一个或者几个活动,并不一定要照活动建议照搬。例如:讲解五种地表形态时,因为内容很枯燥乏味,我们可以准备一些沙土和几张纸,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沙子堆出平原和高原,对比它们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堆出山地和丘陵及堆出盆地,对比它们的各自特点及异同,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地形的基本类型和特征。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就真生的做到了把时间和过程还给学生,让知识的获得成为学生自己劳动的成果这一《课标》要求。当然学生活动的设计还要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