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输液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2.1严格按照处方进行操作
要加强高校门诊护理人员静脉输液的安全意识,严格的遵守遵守医生的叮嘱,还要遵守“三查七对”的操守原则。作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正确的执行医生所开的处方,学生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要正确的'引导学生按时、按量的完成,部分学生可根据病情的发展或者是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用餐之后进行输液。输液的过程中药科学合理的遵照医生所开的处方,避免出现随意更换药物顺序。在不属于医学院校的其他普通院校内,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或者是过度的害怕、紧张,在治疗的过程中会要求护士更改医生的处方这一点是绝对不允许的;此时护理人员应该耐心的向学生进行讲解,使他们清楚自己的病情之后再积极和配合治疗,严格的根据医生所开处方进行,以便于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护士在接到处方的时候,首先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是否有无用药史,必要的时候做药物敏感试验,如若皮肤显像为阴性,方可进行静脉输液;若在第二次进行注射之前可再次查看皮肤是否出现阳性变化等反应。其次,护理人员在接到医生所开的处方之后还要查看处方上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是否有出现差错等;针对已经执行过的处方再次实施之前要询问患者在上次用药之后是否出现任何反应等。如若发生处方上有疑问之处需要及时告知医生并纠正。
2.2要规范输液的过程
高校门诊要始终保持清洁完整有序的治疗环境,将无菌器械放置在远离污染区的地方。执行操纵的护理人员要严格的按照要求穿戴护士服、护士帽、口罩,随时保持手的干净、消毒。在操作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员的流动,并规劝陪护学生到注射室外面进行等候,从而有效的降低细菌的污染。门诊内要定时定点的进行常规的消毒;护理人员要掌握规范的持握注射器的方法;在配药的过程中要是使用一个注射器,避免在加药的过程中出现针头的反复抽取受到细菌的感染。
2.3加强护理巡视
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的发展状况,尤其是要关注患者输液的速度,患者是否出现心慌、气闷,液体是否出现遗漏等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由于患者对医学常识是有限的,对输液滴速是否过快或者是过慢没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出现输液输到一半的时候,甚至不到一半的时候学生感觉有点好转,或者是因为上课时间比较紧张而自己调快滴速或者是自行拔掉针头等。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巡视,避免出现该类现象,有助于提升护理的质量以及管理方面的安全。本组的520例学生中因为某种情况而自行调节液体滴速导致输液过快或者是过慢的占到总数的35.4%,因自行调节滴速而出现了某些轻度的输液反应(恶心、呕吐、心慌)有3例。当护理人员遇到该类显现的时候必须要制止,同时还要对学生讲解输液相关的安全知识,并告知其严重的后果。另外在门诊部还出现了部分同学因为高烧、情绪紧张或者是空腹等现象在输液的时候出现“晕针”或者是“低血糖”现象,此刻要协助学生去掉枕头平躺,在按压该生的人中穴,接着让该生喝点糖水或者是嘴里含一块糖,待症状消失之后再进行注射,并且还要及时的宣传以便于解除紧张的情绪。
1.临床资料
我院20xx.5~20xx.4期间,观察320例患儿静脉输液过程,发生外渗现象患儿88例,输液患儿外渗现象占27.5%.其中婴幼儿59例(67.04%),学龄前期16例(18.18%),少儿期13例(14.78%)。男孩58例,女孩30例;年龄为1月~6岁;包括化疗患儿15例,50%葡萄糖静注8例,10%葡萄糖+10%KCl静脉滴注45例,其他20例;外渗部位为:头皮45例,前臂15例,足背部14例,内踝9例,其他部位5例。其中轻度40例,中度32例,重度16例。(轻度:疼痛局限于注射部位,肿胀面积小于2cm;中度:疼痛难忍,肿胀面积约2~4cm;重度:肿胀面积大于4cm,皮肤颜色由苍白转变为暗红色)。
2.各年龄组患儿的特点及输液外渗的原因
2.1.患儿因素
2.1.1.婴幼儿(1~3岁)
新生儿幼小,反应能力最差,头部静脉丰富,交错成网,管腔内无瓣膜,且血管内压力低,管腔幼稚,影响操作判断。皮下脂肪薄,皮肤松弛,极易受到周围组织的牵拉,造成血管移动,导致钢针错位,形成外渗。婴幼儿静脉穿刺难度相对较高,极易导致胶布松动使针头脱出静脉,在本临床资料中,婴幼儿导致输液外渗的现象相对较多,占输液外渗的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