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大教学目标之一,从而对物理教学提出了较高的德育要求。就物理学科而言,在其中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的深厚哲理,同时还具有大量的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爱国主义情感的生动素材。这一切为我们物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本文将探讨物理教学的德育渗透途径。
关键字:物理教学;德育教育;自然辩证法;科学素质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现代科学理论、科学技术的基础。我们每位物理教师都应根据物理学科的这些特点,在注重教给学生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结合教学过程发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德育功能。
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可以作为德育的素材。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四大发明、“墨经”中的物理知识、张衡制造的水运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都是我们的骄傲。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我国科技迅猛发展。
卫星回收技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不胜枚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技成就终于无愧于古人,而这些都离不开物理知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我国古代、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和科学家奋发努力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也就向学生进行了具体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无疑会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优化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他们努力奋发学习,为振兴中华贡献青春。
辩证唯物主义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物理学的`发展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物理的研究对象,大到宇宙,小到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都是物质,不但我们周围具体的实物都是物质,就连看不见摸不着的场也是物质,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提供了有力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思想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则强调意识决定物质,在他们看来,主观感觉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像“真空”“电荷间超距作用”等概念理论就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在物理学上的反映。近代科学研究证明:所谓“真空”只能说是没有空气的空间,自然界不存在没有能量,没有物质的真空。电荷之间也不是超距作用,而是通过电场来传递这相互作用。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讲解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改变学生固有的僵化的思维方式,构建全新的物理知识体系。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这些都表明了事物是对立面构成的统一体,统一体的对立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其中又以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物理学的始终,成为指导学生领会、分析、阐释物理现象的最基本思想方法。物理学上最常见的运动和静止,粒子和波等实例都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这一哲学思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的统一。光的粒子性与光的波动性是对立的,这在波粒二象性理论中得到统一。给固体加热,温度升高,达到熔点后变成液体,给液体再加热温度再升高达到沸点后变成气体。在凸透镜成像时,当物距由无穷大逐渐减小,像距逐渐增大,当物距小于焦距,就由实像变成虚像,所以焦点即为像虚实分界点。光由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增大,当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时就不再有折射光线,即产生了全反射。以上这三个简单例子,温度升高,物距减小,入射角增大都是量变的过程,当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达到了物质极限,如熔点、沸点、焦距、临界角,就发生了质的飞跃,物体由固体变为液体,由液体变为气体,像由实变虚,折射光线消失,这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概括,物理实验的进行,物理知识的应用处处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思想。在物理教学中很容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同样学生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也有助于理解这些物理问题,他们在遇到这些问题时也会站在较高的角度去看待、分析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