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出问题
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是未来创造型人才的特点之一. 观察对象越具体,学生感知就越丰富,学生就越容易自主提出问题. 经过上述观察后,学生已经发现了下列问题: 分裂前后的细胞形态与构成人体的各种细胞形态为什么不同? 为什么分裂后的圆形细胞会“变成”各种形状的细胞? 细胞形态是怎么改变的? 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提出问题,而且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细胞形态变化了,功能会改变吗? 这就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问题为主动提出问题,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有时学生的质疑、关注点较偏,不足以体现教学重点,教师可通过补充提问引导学生的思路回到教学正轨.因此,教师的提问,可以弥补学生提问的不足.
三、摆出事实
概念基于事实,反映事物的一般本质特征.“事实胜于雄辩”. 有了方向正确的问题后,应以事实来解决问题. 摆出事实时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中的感性材料,这有利于建构核心概念. 事实1: 细胞分裂时的形态与构成人体的各种细胞的形态不一样. 事实2: 合作小组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比较四种基本组织,课堂完成表格. 这样,学生自主发现了“不同组织的细胞形态、排列特点、功能不同,同一组织的细胞形态、排列特点、功能是相同的”这一事实.
四、推理
概念是在观察事实的基础上,提炼出本质的东西,运用语言或者文字表述出来.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性的东西,从而理解概念的含义、理解概念产生的原因、理解规律. 有效的逻辑推理的过程就是寻找规律、理解概念及其产生原因的过程. 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提出了一个个具体的问题,紧跟着面对事实解决了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规律,进一步明白了细胞在分化后,不但形态改变,结构改变,功能也改变了. 这样,学生一环紧扣一环进行推理,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组织”的概念已经呼之欲出.
五、总结
学生经过认真观察、积极探究,获得观察探究的结果后,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会产生表现和展示的欲望. 在交流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扬合作学习精神,而且可以使学生发现各组之间的差异和存在的不足. 同时,在讨论交流中,诱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问探究提供了新课题. 如,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都留给学生较多的思考、讨论时间和交流空间. 在交流中注意使用“追问法”. 追问,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和理解,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最后,从“观察- 问题- 事实- 推理- 总结”的教学过程中,构建获得了“细胞分化”、“组织”等概念的完整和准确的描述.
总之,问题式教学与概念教学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在相
关概念的生成、理解和掌握程度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学效果明显. 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的概念,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交流总结表达能力都在概念学习中得到提高. 这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也培养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摘要:初中生物教学要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与学的质量。有效教学需要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需要利用生物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中理解和体验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新知,增强生物学习的探究性意识和学习能力,获得学科学习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在初中生物这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学中,我们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是符合学生认知和学习特点的,体现和落实着初中生物新课程理念。学生学习需要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能让学生从工具理性学习阴影中走出来,使学习更有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一、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含义与运行价值
教育的深远意义应是对人的思想品质、人格健全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任何一门学科学习如果离开生活,就缺少学习实效性。这样的学习是空洞的,学生学习失去价值和意义。就初中生物学科而言,生物科学素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及个人决策中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初中生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学校所学的新知识需要结合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所以初中生物学习应该源自学生的生活,生物教学活动需要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生物学科强大的生命力和学习的现实意义。生活化教学是关注生活的教学,也就是学科教学中将学科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勾连,通过具体典型的情境创设,使所学内容以生命状态呈现,师生之间以教材为中介,用强烈的生活意识、生活态度进行课堂互动,谋求科学与人文世界的整合,获得知识构建与发展。因此,我们抓住生物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生活情况;具体教学中以生物课程目标与具体内容学习为对象,以学生已有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为背景与基础,挖掘生活,采取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理解、把握学习内容,获得知识与能力。生活化教学体现着以生为本的理念,能够激起学生课堂参与和主体意识,形成强烈的学习和探究情感,提高活学活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