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一)借助媒介,创境生情
情绪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情绪从本质上说都是通过“以境生情”的模式发生的,客观事物是人类情绪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情境与情感有内在的联系,一定的情境内容直接引发人们相应的情感,情绪波动的青少年尤其容易受情境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想使学生领悟作者所表现的情感,并从中仔细体会,那就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再现作品所表现出的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领悟作者的内心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更能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景。这里的借助媒介,是指运用图画、电影、纪录片等以印象渲染情境,以图画、剧情等显示当时作者所处的情境。我们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在互联网上收集相关的资料,下载安装一些音乐制作软件,将收集到的图片、音乐等素材编辑成视听课件。这些视听结合、声像一体的情境展示能直接再现作者所处的情景,从而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同名戏曲片和舞蹈片,很快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使他们对作品的背景资料生活画面有一个生动的了解,这样就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媒介制作视听教材,能拓宽音乐情境设计的空间,让音乐情境尽现,激起学生的情感。又如,在欣赏《春节序曲》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老百姓过年时的热闹场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会更能使学生体会领悟作者的内心情感。
(二)亲身实践,入境生情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切体会到作品所渗透的情感,在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应经常指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融入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中,以自己的理解来表现情感,在成功的体验中建立起积极的情感并实现自我的价值。例如歌曲《望星空》表达的是一位军人妻子对驻守边疆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在指导学生试唱时,要教他们仔细体味军人妻子对丈夫的思念、爱恋、敬慕等多重情感,从而使学生能庄重、深情地演唱这首歌,这样不仅使听者受到感染,学生自己也会在演唱中受到一次感情的洗礼。
(三)激发兴趣,以趣生情
在青少年的认知行为中,感性因素强,理性因素弱。他们往往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决定学习的内容。对于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学习内容,他们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学习动力也很高涨;而对于觉得没有兴趣的,枯燥的学习内容,他们往往感到厌烦。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十分强调儿童的内在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儿童的良好情绪,对于培养学习愿望起着较大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整个教学产生兴趣,让学生带着热情参加到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这是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达到了这一点,学生就会对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产生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运用一切方法启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不要满堂讲、满堂问,而是要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引导、点拨;用欣赏的语气给予肯定和鼓励,用激情的表现带动和感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想象,在平等、民主、和谐,激情的氛围中真正激发学生思想的情感火花。第二,教师还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现在所提倡的愉快教学、参与教学,趣味教学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四)欣赏名作,以美育情教育学家蔡元培这样认为,美育可以“陶养吾人之情感,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的审美教育,其根本任务就是完成对受教育者的美的心灵的内在建构……音乐的情感教育,必须是以美育为前提”。所以,音乐教育正是利用了音乐和美育的情感性特点,通过审美来育情。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精神和文化需要,选择情感更高尚、健康的作品,通过对不同题材的音乐名作的欣赏,使学生领悟到不同类型的情感,受到深度感染,激发起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的美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