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教学策略
波兰尼曾经指出“隐性知识本身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经验、把握经验、重组经验的个能力”,如何将这些经验“明示”或“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则必须采取适合学生的、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2.3.1情境模拟教学
隐性知识依赖于特定的环境和背景,因此,这类知识的获得最好与情境联系在一起。在《内科护理》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临床常见疾病的学习,如《糖尿病病人的护理》、《白血病病人的护理》、《艾滋病病人的护理》等综合性强的内容,我们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教学法。教学活动中中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如医生、护士、家属、患者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既能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能切身体验到不同角色的感受,增强对病人各种心理言行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如何减轻病人痛苦,达到最好的医护效果。这样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团队交流中有效地学习隐性知识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2.3.2案例讨论教学
同学间的交流和讨论,更能形成“共同的认识基础”。它促使了隐性知识在群体的共享和个体自愿积极地将隐性知识外显的行为。例如在呼吸、泌尿循环等系统疾病的护理中,多是老年病人,而传染病相关病人的护理中又有被传染的可能性,有些学生认为这些工作既脏又累,危险性高,专业理想随即动摇。我们及时对此思想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所从事职业的高尚与伟大之处,展开“我的理想、感恩”等讨论。通过讨论将不同的见解统一起来,从而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理想。
2.3.3团队合作学习
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中,我们选择了一些比较常见、易操作的教学内容,如《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等,组织学生分组,到医院、社区、老年公寓、老人活动中心等地方进行调查访问,或者进行现场健康宣教,最后由同学汇报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大家共同分享,共同提高。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知识在交流得到提高和升华,而每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优缺点能够清晰的显现,更有利于隐性知识流动和分享。(本文来自于《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2.3.4合理的评价机制
为了能够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在内科护理的教学评价中,我们不再“重分数、轻能力”,而是采取多层次评价机制,综合学生课前调查情况、课堂发言、讨论交流及考试成绩等结合,综合评分。更多的是利用掌声、鼓励的语言等精神鼓励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她们将自己掌握的隐性知识与大家分享,促使她们自愿地参与隐性知识的交流。因此,在内科护理的教学中要重视隐性知识的利用,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将隐藏在师生头脑中难以显现出来的隐性知识充分挖掘,实现知识在师生间的交流与分享,引导学生构建高效的知识体系与认知能力,使学生在具备丰富的内科护理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具备敬业奉献的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以满足当代社会对高素质卫生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趋于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方法。20xx年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所制定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使得项目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被广泛应用。项目学习具有项目的“实践性”、学习的“主动性”、方式的“合作性”和过程的“探究性”这4个主要特征。项目学习与“做中学”学习都主张通过亲自的体验和探究来解决问题,增长经验,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践和表达交流中建构知识。
内科护理学是高职高专临床护理教学阶段的核心课程,其内容多、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广、教学难度大。教学过程“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显得尤为重要。其实践教学应以护理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由于传统实践教学方法相对单调,可操作性差,学生深感抽象、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将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融会贯通,提高内科护理知识的内化能力,培养合格的、岗位胜任力强的应用型护理技能人才,我们教研组经过召开讨论会,在项目教学和“做中学”学习思想的指导下,决定在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尝试项目教学法,即学生以完成内科疾病护理项目为任务驱动,按“呈现问题-提出假设-动手实践-交流讨论-记录所得”5步法学习。并对项目教学法的适用度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