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师可根据教材知识的内容,引入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融入到与知识相关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观察思考,试着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对现象进行初步分析,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到现象的内涵,使学生处于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的最佳状态,在问题情境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引入铁、铜、铝等,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从触觉和实验中观察金属变化。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生锈现象和播放经过快进处理的生锈现象的科学视频资料,指导学生探讨生锈后转化成的化合物及其性质,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至教学活动中来。
二、开展多元化教学,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
为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授课教师可以不断地创设变化的、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环境,实现多元化的教学。例如,在探讨“反应产生电的.影响因素”时,教师引导学生合理猜想、展开讨论并进行实验。通过问题或任务的设计,使学生意识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理猜想和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让学生能学到知识。在新授课之余,适当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创造性实验比赛活动,激发他们在相互竞争中参与学习与合作的欲望。课堂的教学也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直观、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技术手段引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三、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自主实践探究
合作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中很重要,不仅体现教学双边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还能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通过课堂小组的讨论交流思想和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这种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一定会显示不同的效果。例如,《铁与铁的化合物》的教授,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家用厨具会生锈?生锈发生的是什么化学反应?如何防锈和除锈呢?学生通过分组参与讨论,合理猜想,并利用实验桌准备的实验原料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实验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论,教师分别进行点评,最终引出相关化学原理。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思考的机会,对于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的问题,应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解决办法和途径,敦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紧跟教师思路不断思考。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方案的讨论和探究中,以对此有真切的体验和认识。
四、课内外深度链接,让学生合理安排实践
化学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的学习,化学史和化学前沿的发展与应用都对学生学习化学有很大的帮助。对于高中生,授课教师可以搜集课外相关化学发展史的知识,引出典型事例感化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实验技能训练,安排课后实验课题。如:检测性实验需要较长时间,要鼓励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实践操作;探索性实验较难成功,应允许失败并指导重做;反应实验现象不明显时,要引导他们细致观察,采用改善实验条件等方式。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逐渐理解化学知识的奇妙,逐步让学生从更深层的方面理解化学现象的内涵,也能通过自主合理安排时间丰富业余生活。
五、培养师生和谐度,让学生充分发展个性
良好的个性是在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师生关系的发展对学生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影响很大,往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态度的展现。教学内容偏向抽象,学生实践操作时间不充足,教学内容重复多或难度高等,使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能力存在质疑。授课教师应该重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材施教,及时地将困惑解决。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学科主题讨论会,探讨适合学情和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案,更好的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例如,在讲授《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节时,通过门捷列夫等人物关于发现元素的故事引入课堂,能够缓解紧张的课堂氛围,同时对于不同物质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并通过谈话活动互动探讨元素的性质、寻找异同点等,活跃课堂气氛,这样能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