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墨子的人才思想
(一)墨子其人
墨子名翟,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70年-前381年),创立了当时与儒学同为显学的墨家学派。墨子作为春秋战国之际社会下层小生产者利益的代表者,从切身实践出发,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理想道德社会的宗旨;重视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以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并由此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标准,即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和博乎道术”的“兼士”来实现贤人政治。其中,辩乎言谈与博乎道术是对技能的要求,而厚乎德行则是对人才品德的核心要求。
(二)“厚乎德行”,人才选用的核心标准
墨子在《修身》中指出:“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什么事都有最根本的部分,对于士人来说,虽然有学问,但道德和行为才是最主要的;“善无主于心者不留”,不是发自内心,那么善良的品行就不会留存下来。才学是外在的,而德行才是根本。墨子认为,培养众多的“兼士”是一国富裕的根本,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则是兼士存在的土壤;兼爱与正义是墨子培养人才的道德核心,是墨子站在广大劳动者的立场上提出的人人平等的道德标准,只有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才能建立平等而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进而要求守纪奉公,克勤克俭。其次,观察个体身边人的品质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高低。
(三)“万事莫贵于义”,人才行为准则的标准
“义”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周礼》中的义是礼仪和容貌举止的意思,《易经》中的义是适宜和适合的意思;《论语》中的义则是孔子提出的仁爱之意,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墨子认为儒家所说的“仁”之义太过空洞,于是提出,在“兼相爱,交相利”思想的指导下,以义来填充才能消除偏爱而达到真正的仁爱。墨子认为“义”就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关系的最佳社会规范,其基本原则主张以协助人和有利于人为行为准则。人的历史发展经验也表明,人在自然中只有结合成了群体,才能改造自然,做到保存自己。“群之可聚也,相之与利也,利之出于群也”,真正的利益只能来源于群体协作的力量。如果人人都坚持这样的行为准则,那么在趋利避害的时候就会“兼相爱”和“交相利”,不会损人利己,最终都能得到实利。
(四)“兼相爱,交相利”,贤人社会的理想标准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集思想家、实践家为一身的“圣人”,其贤人社会的理想标准,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所言之爱以利为标准,是在平民的立场上以是否损害了他人利益为标准来判断赞同还是反对;与儒家不同,墨子之兼爱没有“己”与“他”的区别,他认为正是因为儒家的差别对待,才造成了人心向背,社会动乱,因此提倡“以己度人”。此外,一切以是否得到利益为有用无用的标准,墨子也是第一人,他从“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引申出对他人有没有用的标准和换位思考原则,已经成为当今人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应用的一个交往原则。
二、对当今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一)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启示
人是组织中最具有决定性也是最活跃的资源。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在组织发展中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组织发展目标对未来的人力资源进行分析和预测,使人力资源适应组织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其核心体现的是组织对人才的态度和方法,有效的规划不仅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还能从宏观上对其他各项工作进行影响,指导各项工作的有效进行。墨子举善射御之士的例子来说明如何规划人才,“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国家要想得到某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就要使这个领域的人才得到一定的利益,如让他们富裕,高贵,受到尊重和赞赏,其他人看到利益就会争相加入,使领域繁荣,自然国家在这个领域就能处于领先地位。
(二)对人员激励的启示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吸引和留住人才,促使其发挥最大的潜力。激励的主要手段一般来讲就是墨子所归纳的“三本”,即合适的职位,合理的权利和相配的薪酬。如果没有相应的回报,人才就会有不信任,“此非中实爱我也,假藉而用我也。”其中,职位和权利是属于精神激励,薪酬激励则是物质手段,要想达到最大化的激励效果,就要精神和物质相结合,把握明确性,时效性,合理性三个原则,以制度引导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