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工商管理

(热门)物资管理论文15篇

17 阅读27 页
论文助手微信号: bylw8com 论文客服QQ:3346581880

  摘要:为适应工程项目对物资供应服务的新需求,在工程项目物资供应中引入供应链管理思维,通过加强物资需求信息的交互式管理,将项目中施工进度所匹配的物资需求进度与生产商的生产计划进行合理匹配,形成以项目需求为驱动的柔性化、多样化、零库存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关键词:项目需求;生产计划;柔性化;多元化;零库存

  工程物资供应领域的买卖交易模式容易导致供应企业出现高库存,时效性、多元化、柔性化等问题无法满足工程物资需求的发展。另外,当前供应模式的价值主要来源于物流配送服务和资金垫付服务两个方面,这两项服务并不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物流配送服务需要前期支付较高的资本支出,投资回收期往往较长,利润率较低;资金垫付服务存在市场利率走低及应收款回款不确定的问题。物流配送和资金垫付业务由于市场壁垒较低,市场竞争充分,企业的主要竞争方式是低价竞争,且时常出现低价恶意竞争的情况,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企业迫切需要形成更稳定、高效的供应模式,通过提高供应效率和质量,增加供应服务附加价值,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工程物资供应现状

  1.1出现供需错配

  目前工程项目物资的供应模式多为传统的以销定采的买卖模式,物资供应商在获得项目的需求计划后,再去寻找合适的货源,最后通过物流将货物运送至项目工地,完成物资供应作业。工程项目物资需求往往根据实际施工进度、工程设计等情况提报,所以物资需求存在多样化、小批量、多品种的特点。而生产厂在安排生产计划时,基于成本控制和流水线作业的要求,往往采用大批量的生产方式,各种产品在一段时间内循环生产。需求单位的建设模式和供给生产单位的生产模式截然不同,从而导致工程物资市场经常出现供需错配现象。

  1.2形成较高的库存物资

  由于物资的需求与生产之间存在经常性的错配现象,物资供应方为保障工程项目的需求,必须保证一定的库存,以便及时完成供应任务。然而,产销错配易导致物资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从而加大库存物资的价格风险,不利于保障供应。

  1.3供应时效性不强

  现有供应模式中供应的起点为终端客户提报的需求计划,从收到需求计划到组织货源,再安排物流配送,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而降低了物资供应的时效性。基建、房地产项目的施工场地都较为有限,难以存储大量物资,物资安排需要较高的精确性和时效性,但目前的供应模式难以及时响应这种需求。

  1.4多元化、柔性化能力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逐渐提高,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环保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施工更加精细和集约,项目物资采购更加偏向于小批次、多品种,这就要求供应方能够及时响应这种高频的采购模式。目前传统的供应模式更倾向于大批量单一品种采购,无法及时满足柔性化的需求。传统供应模式已难以满足工程项目物资供应新形势的快速变化,供应链模式的低库存运作、高灵敏度以及柔性化设计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提高供应的利润率和服务质量。

  2供应链模式

  2.1供应链的基本理论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用户形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以工程项目施工单位的客户需求为导向,建立客户需求快速响应的供应链体系;通过对项目施工进度、物资需求、运输运力、贸易商库存、生产商生产计划、原材料供应等情况的数据处理,形成较为完整的信息处理网络,在准确的地点、以最短的时间为客户提供质优价低的物资。

  2.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

  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在于资源横向集成、系统化运作、合作共赢、需求驱动、快速响应和同步运作。供应链管理不仅是一条物资流动的链条,更将客户、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服务商等合作伙伴连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将各个角色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

  2.3供应链模式的基本结构

  供应链模式所表现出的供应链是一个网状的“链”,网链上有一家核心企业,上下游各有若干节点企业。作为供应链服务提供商,在整个供应链中起到收集客户需求信息,组织、协调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完成物资供应的作用。首先,收集、分析客户需求信息有助于及时掌握客户的施工计划、工程进度以及物资需求情况,为组织供应链各个节点参与供应提供数据支持;其次,组织、协调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完成物资的原材料供应、生产、运输和交付;最后,保证质量、控制成本,实现从物资的原材料供应、生产、运输到交付各环节的全过程控制,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可简化流通环节、降低库存水平、提高运行效率、不断降低成本。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