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说过:“管理是班集体的骨架,班级是个小集体,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有良好的管理,事情就有头绪,集体就像一架机器健康而有序地运转。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开展小学生班级自主管理,不仅真正锻炼学生的能力,还真正解放了老师,它使每个小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既是活动的对象,又是活动的主体;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这样的班级管理,能够通过师生的相互配合,进而以达到“‘管’是为了不管;‘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摘 要:非正式群体是班级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对班集体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作用,因而班级管理者如何发挥其正面作用,消除负面消极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试从教育管理学角度探讨了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含义及特点,并结合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做法,提出了教育与转化的有效措施,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 含义 特点 成因分析 教育转化措施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最重要的组织。在班级中,除了班委、团队、学习小组等正式群体外,往往还存在着一些自发形成的无固定形式、无固定成员的学生非正式群体,虽然不占主导地位,但也影响着学生个体的成长,对班级的管理也具有重大作用。如何对待这些非正式群体,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非正式群体的含义及特点
在班级中,学生之间由于兴趣爱好、某种观点相同,或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情感共鸣,或从事某种活动利益一致、相互吸引而自发形成的组织称之为“非正式群体”。这种组织具有以下特点:
1、成员的性格、爱好基本一致,共同特点相似。
成员们往往本着“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指导思想来对待和处理问题,行动常常整齐划一。
2、成员的结构相对独立、松散,人数较少。
成员间的交往是以“义气”、兴趣的相投为主,群体的内在凝聚力来自成员的心理而非条文,他们内部的行为准则也是心理上的一种默契,而非条款。
3、一般都有“头领”或“核心人物”。
这个“核心人物”非正式选举产生,都是自然产生的,在成员中的威望比较高,有着较强的威慑力与协调群体成员关系的能力。
4、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经常聚集在一起活动,破坏活动具有集体性。
一般表现为从其中某单个成员与教师、班级的对抗,发展到以群体形式与班级、教师乃至学校进行对抗,因此破坏力很强,后果很严重。
二、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转化措施
1、常规管理和情感感化相结合
加强对班级非正式群体成员的管理,是促使班级非正式群体转化的前提条件。通过细心观察,可以及早发现他们思想上一些不好的苗头,及时做好教育疏导工作,把这种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如果教师对其成员漠不关心及家长对有劣迹孩子的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这些学生便有了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故我们需要与家长配合对他们进行严格管理与控制,才能打破他们行动的协调性。 要用师爱来激发学生的自信。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都希望能引起别人的注意,非正式群体也是如此。因此,作为班级管理者,不能对他们另眼看待或置之不理,而应该把心态放正,在学习上、生活上多加关心。对非正式群体学生要依据制度来批评,但事后也要给予人文关怀,安抚学生受伤的心,这样才能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主动向班级集体靠拢。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只有通过老师对学生的爱心赢得学生的爱,搭起师生感情的桥梁,我们才有可能做好非正式群体学生的转化工作。
2、抓住亮点,因势利导
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的老师。一味的.围追堵截不如进行一定的因势利导,任何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都有“亮点”、有值得肯定的一面,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也是如此。对于这些有着强烈对抗情绪的学生来说,发现并肯定他们的亮点是打消他们对立情绪的第一步。也只有肯定他们的一些甚至是一点长处,才能引起他们内心的震动,才有教育转化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