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物理论文
2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高中物理教学的情境化和生活化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成为衡量教学的最重要的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进入21 世纪以来,素质教育应运而生,要求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为学生营造逼真的、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构建起知识结构框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情境化和生活化高中物理课堂谈点体会.

高中物理教学的情境化和生活化论文

  一、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物理情境

  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实践中无不渗透着物理学的规律和原理. 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还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联想到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物理情境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学习物理之前,学生对物理情境就有一定的接触和感知,这是学生开展物理学习的第一手资料,能加深学生的体会和理解.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从现有条件出发,将物理教学与生活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用物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现象和事物,让学生自主讨论和研究,教师适时引出物理定律和原理,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相关问题.例如,在讲“光的折射定律”时,教师可创设如下教学情境: 在清澈见底的溪边行走,各色鹅卵石静卧在水底,但是伸手去拿时,却发现想拿的石子仍静静地躺在水底; 渔民在水里叉鱼也有类似经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二、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基于实验的一门学科. 因此,创设物理情境教学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操作的过程就是情境教学的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验证并对照课本中的结论,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同时,除了让学生分组演示课本实验以外,还可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破重难点教学,帮助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物理知识框架.例如,在讲“静摩擦力”时,学生容易理解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但是对静摩擦力也可以是动力这一点很难理解. 由此,教师可以创新课堂设计,为学生创造如下实验步骤: 将一个粉笔盒放在课本上,然后用手缓慢推动课本,发现不仅课本前进了,粉笔盒也前进了. 通过对粉笔盒的受力分析,可以发现此时它受到的静摩擦力是动力.

  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创设物理情境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的主要手段是口头表述,这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与其他学科相比,物理问题较为抽象,教师单薄的语言无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概念.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自身素养,充分发挥多媒体电教手段的优势,设计出有别于传统的物理模拟情境,并将其有针对性地运用到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无法具体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伽利略的具体推理过程; 实验演示无法客观还原“静电屏蔽”中静电平衡时电荷的分布和电子在外电场中的运动,教师可以将电荷的分布和电子的运动以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静电平衡和静电感应的理解. 此外,两球碰撞时先压缩、后恢复再反弹过程中两球速度、加速度的变化,布朗运动,光电效应,电源内部电子和离子的移动以及电容器充、放电的过程等都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吃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现二维三维的立体动态效果,让学生直观、真实地感受到物理情境,消除学生认知上的误区和障碍,拓展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物理情境

  要快速有效地解决物理问题,就要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问题进行有机结合. 在讲解习题和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鼓励学生还原出当时的物理情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创设物理情境和模拟物理过程并不是复杂的事情,如学生的文具盒、课本等,可以用来模拟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 钢笔、铅笔等,可以用来模拟通电直导线.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和习惯. 在做题时,不仅要求学生画出受力图,还应要求学生严格遵照题意画出过程草图,明确物体所处的运动阶段,以及各阶段之间的联系.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发现题目中隐藏的物理情境,进而科学分析题意,挖掘隐性条件,找出关键词和临界条件,从而发现物理定理和规律. 在对习题进行讲解时,教师也要画出相应的示意图,并对其进行口头或者文字说明,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题中所涉及的物理情境,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1 2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