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4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也就是说,大学不是一个僵化的知识库,而是一个思想库。大学教育既是一种专业教育,同时也是一种人文教育,一个成功的大学教育应该肩负起双重的诉求。但是就现状而言,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功利性是明显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应用型”口号足以让人感知实用人才培养几乎成为大学教育的终极诉求。虽然它为适应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化人才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大学也似乎逐渐成为一种工具性的存在,成为一种机械化的生产线。

  三、人文精神危机与大学精神的重建

  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不是一种空泛的精神性建构,而是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在积极而有效的对话中对主体意识的确立,对自我、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确立,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个体的一种认知意识和批判意识。考察当下大学教育中人文危机的成因,知识架构的短板、批判视野的缺失和人文诉求的失位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筑牢筑实知识架构。从现有的大学课程设置来看,专业的细化导致学生创造性思维遭遇专业的限制,史学意识的淡薄及哲学诉求的疏离使得学生的评价体系导向非理性的向度。由于大学承载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使命,这样就使得大学的专业设置要紧随时代人才需求的脚步。专业设置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课程忽略了学科间的渗透与互补。尤其是从文科和理科之间的课程设置来看,缺少交叉和互渗。

  历史知识的空白或者是有意的疏离与淡化是导致当下大学生缺少人文意识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文精神是一种习得,而不是抽象的符号所构建的死的知识,人文知识可以传授,但是人文精神的传承和获得需要教育过程中的彼此交流和对话,而这种交流和对话的前提同样需要一定的知识架构,而这些架构中首先需要的就是史学的支撑。受到西方思潮以及现代化建构模式的模仿习惯的影响,当下的大学生越来越疏远和漠视历史,甚至有意地遗忘自身的文化身份,常常是毫无根据地对历史进行否定。

  当下的人文精神需要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的支撑,而历史与传统的缺失使得我们难以确立自身的文化立足点和生长点。第二,问题意识和批判素养是重建大学精神的重要手段。在大学的教育中,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让他们时刻反思和批判知识的缺失,在丰厚的学养的支撑下建构自身对社会的认识和批判意识。人文教育不只是进行纯粹的人文知识的教育,而是在对话过程中实现对真理的认识、理解、领悟和转化,进而形成个人行为层面的一种实践,是判断和批判意识的复苏和觉醒,也是个体独立性的获得与确证。因此,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都应是人文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不应是现行的、结论性的设定,不应是主观、武断地先行确定正确、不正确的标准,并以此标准去考核和教育学生,教师应将作为一种参照。其实,人文教育更为重要的是想象力和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诚交流。教师要有丰厚的人文底蕴,要善于在课堂上表述个人的见解和主张,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他们树立批判的信心和勇气。中美高等教育的理念存在一定差异,“中国教育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继承和对学术权威的尊重;相比之下,美国教育则更强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对知识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以及对知识的拓展创新能力”[2]。

  第三,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重建大学精神的核心诉求。坚持教育以人为本和坚持教育服务于社会并不矛盾,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从社会发展潜在的动力来看,人的个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创新是通过配有社会所需要的人实现的。因此,强化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就是要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人才价值观,使得教育真正实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把学生培养成富有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真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教育的人文向度已经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的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也绝不仅仅依托于科技进步支撑的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国民信仰更应该植根于文化深层的基因,国民自信也必须植根于文化自信,因此,高等教育的精神向度追求不可偏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