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实现供应链各结点企业之间的多赢
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经营效率,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各结点企业的共同选择。绿色供应链把原料供应商、生产商、中间商、零售商紧密联系在一起,之间相互协调,使需求信息得以快速正确的传递、流通渠道保持通畅,从而提高服务质量,赢得市场。
3、提高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适应性
我国加入WTO已有十余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新月异。市场化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多元化竞争加剧了竞争的白热化。另外,国际化大型企业不断进入我国市场,国际化竞争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竞争。因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我们必须实施科学合理的.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绿色供应链管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绿色供应链内各结点企业进行管理,在追求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的同时,努力实现与环境的相容。这对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目前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1、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推广尚浅,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起源于国外,且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也基本上都局限在概念提出阶段,实际应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基本上局限在一些国际型大企业,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还未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宣传与推广。另外,作为发展中国家,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发展经济,依旧遵循先发展后治理的旧观念,依然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位,甚至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还没有形成绿色生产的观念。
2、法律法规不健全,宏观环境急需改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很多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还需不断的完善。例如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较轻,监督的有效性得不到体现,致使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选择直接交纳相应的费用与罚款,而不是治理其污染。诸如此类的情况提高了制造商的收益,使制造商的成本外化合法化,而导致供应链各结点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不一致,造成环境恶性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各结点企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追求整体利益与环境相容,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建立健全我国的法律制度,改善宏观环境刻不容缓。
3、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忽视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依据传统理念,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供应链各结点企业过分强调消费和需求的主流作用,甚至为了降低库存,不惜夸大和炒作虚无的概念,而实际上并无任何创新,致使消费陷入误区,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不仅不能够提升环境社会效益和企业内部效益,还将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和战略管理能力。各结点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引导和宣传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的责任,没有考虑供应链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负而影响,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势必以牺牲外部的利益为代价,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1、企业转变传统环境观念,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
企业必须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供应链,在将环境纳入到成本控制的同时,着眼于长远利益,明确企业在绿色供应链中的位置,分担风险并致力于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使个体的行为符合整体环境价值最大化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把绿色供应链管理提高到战略层次的高度。高层领导作为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们的价值观对于成功的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转变高层答理者传统的观念,使其树立新的“绿色”理念,从而提高全体员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营造和宣传企业的绿色文化,使企业内部形成强大凝聚力,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创造企业的“绿色品牌”。
2、谨慎选择供应链成员,加强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与知识的交流与管理
核心企业首先应慎重评估和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只有供应链上所有结点的上、下游厂商及最终用户遵守同样的环境标准,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绿色性。核心企业不仅要考虑合作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交货期、服务和信誉等传统因素,还需要通过采取适当的绿色指标体系对潜在的供应链成员进行综合评价,并在绿色供应链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对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管理,将环境管理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全面了解供应链成员的环保执行情况,将环保质量监督与合作厂商资格认证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另外,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强调信息的沟通与实施的合作。制造商、供应商与销售商不仅要能敏锐捕捉市场的绿色需求,还要及时通过有效的信息传播宣传其产品的绿色性,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供应链成员间及时、有效地共享相互的知识创新也尤为重要,因此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供应链的管理信息系统,把环境信息加入到公司的日常交流中,加强供应链成员间信息与知识交流,从而实现绿色供应链的高效率运行十分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