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用诗歌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
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学生一般会感觉知识比较零乱,没有规律可循,特别是初次接触元素化合物学习的高一学生,此时也可从诗歌的宝库中汲取养料。例如在学习《化学1》专题3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给学生介绍铁的氧化物Fe2O3的性质时,为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有效性,可做如下介绍:我国古代大量使用土状赤铁矿作染料, 名赭石(Fe2O3)。杜牧《长安杂题长句》有“觚棱金碧照山高,万国圭璋捧赭袍。”这里圭璋是古代朝会时大臣所执玉器, 借指群臣。赭袍即由Fe2O3染制的红袍, 指帝王之衣。这又是一首杜牧咏骊山皇家威严奢华的诗篇, 巍峨的山峦, 金碧的宫殿, 群臣簇拥出身着赭石染制的红袍的帝王唐玄宗。如此一来,学生有了感兴趣的事例和鲜明的情景,对理解Fe2O3的物理性质一定比老师简单的说教更具魅力,更有震撼之感,并且为此所带来的美感深叹化学之美。
再如在给学生讲解生石灰(CaO)的制备与应用时,也可引用诗歌增加化学教学的艺术性。如引用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咏石灰》;“千锤百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以拟人的写法, 既反映出了于谦正直刚烈的性格追求, 又把石灰的整个生产过程维妙维肖地描述出来, 可以说是化学教学艺术化、人文化的珍品。
石灰(CaO)的应用颇广, 饶有情趣的是古代酿酒中普遍采用石灰作净水剂。酿酒初成, 下石灰以澄清, 称为灰酒。李贺《奉和二兄罢使归延州》就有 “笛愁翻陇水,酒喜沥春灰。” 陆龟蒙《和袭美初冬偶作》也有“小炉低幌还遮掩,酒滴灰香似去年。” 这里是利用石灰(CaO)溶于水后作用生成氢氧化钙(Ca(OH)2)作净水剂。在这里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石灰作净水剂的知识, 还在于它带给学生以浓浓的情感美和人文色彩。
二、化学教育与汉字的结合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汉字更是历经千年,这使得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了深厚的含义。在化学教学中,若能充分挖掘出化学概念、化学术语等字词背后的意义,在体会汉字所带来的魅力、感受汉字之美的同时,更好的理解化学、记忆化学知识岂不美哉?
(一)用汉字导入新课
在学习《化学2》专题4第三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酸》的时候,可用“醋”字的由来导入新课。传说在古代的中兴国,即今山西省运城,有个叫杜康的人发明了酒。他儿子黑塔也跟杜康学会了酿酒技术。后来,黑塔率族移居现江苏省镇江的地方。在那里,他们酿酒后觉得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来,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香气扑鼻而来。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储藏着作为“调味浆”。这种调味浆叫什么名字呢?黑塔就把二十一日加“酉”字来命名这种酸水叫“醋”。于是,通过“醋”字的由来, 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为下面的讲授新课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同时,汉字的演变之美跃然眼前,一股浓浓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二)用汉字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
在众多的化学物质中,很多物质的性质可以从它的中文名称直接获取信息。例如在学习《化学1》专题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卤族元素的性质,我们可以从“氯”、“溴”、“碘”的汉字进行分析。首先从氯、溴、碘的偏旁可以很好的理解它们的状态、密度以及熔沸点的递变性;再者在介绍三者的具体性质时,继续在汉字上寻求答案。氯(Cl):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黄绿色”,我国翻译家最初根据原意把它译成“绿气”,后来才将二字合为一个字“氯”;溴(Br):来自希腊文brōmos,有恶臭之意,因为溴具有刺激性臭味;碘:来自希腊文紫色一词,即有“紫色”之意。这样,氯、溴、碘的物理性质便在方块字的美丽指引下翩然而至。
(三)用汉字理解化学概念
在学习《化学2》专题1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时候,学生首次接触化学概念——化学键。一下子要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化学概念,会令学生感觉非常的抽象,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其实学习“化学键”的根本在于明白“键”的含义,故可以在“键”字上下功夫。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可查到“键”的多种意思。⑴指使轴与齿轮、皮带轮等连接并固定在一起的零件;⑵也指插在门上,用以关锁门户的金属棍子;⑶在物理学上开关又称“电键”。以上均说明“键”有连接之意。此时再引入“化学键”的概念,相信学生在品位韵味十足的汉字之后,能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奥秘,并愉悦的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