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湖北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
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程度和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程度。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十多年,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社科大省、教育重镇的湖北,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更是成绩卓著。新时期,湖北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笔者作为地方高校的一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自身学科专业背景和学习过程提出了自己的四点思考,即湖北哲学社会科学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三个自信”、重视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新变化和突出地域、民族特色,主动占领国际学术话语权高地。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一)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湖北哲学社会科学要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而不是放弃马克思主义话语权。2014年4月,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湖北省高校党建会议指出“高等教育的‘第一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一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第一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课程’是立德树人,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要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第一任务’与‘第一教育’‘第一学科’‘第一课程’的关系,把重心和最后落脚点放在学生身上。”[1]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首先要注重的是意识形态的导向问题,在新时代各种新变化的冲击下不能主动放弃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等领域的指导思想作用。
(二)在纷繁复杂国际环境中要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家软实力的越来越重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取得了物质、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也受到了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得起历史和时代的考验的理论,其首要的是其科学性,在科学性基础之上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才让其进一步成为人们的信仰。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对当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探寻的是人类解放的道路,其首要性是科学性。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初衷是谋求人类真正的自由和解放,其理论是建立在对社会现实深入批判基础上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在20世纪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过程中,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到了今天。20世纪后半叶到21世纪的今天,全球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了人类社会历史深刻变革,科学主义、行为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新方法渗透到多学科、多领域,成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许多新社会思潮的主要方法论来源。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和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我们这个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前人时代不同的新变化,更需要看到这些千百种新现象背后本质的规律。当前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18世纪殖民主义、19-20世纪之交的从自由向垄断阶段转变的帝国主义阶段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稳定的,资本主义本身也没有找到完全可以解决自己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背后起作用的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国际学术环境下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当今时代,国家的实力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而哲学社会科学是体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是一个国家科研能力、创新水平、发展潜力等的体现。在体现国家软实力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在国际学术环境下自信、自立、自强的表现。湖北省作为社科和高教大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掌握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在国际学术环境下有发言权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