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行为安全的实施观察
a)分析行为安全的情况。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员工的实际行为制定行为安全管理制度观察表,按照安全行为规定、煤矿事故调查报告及各个生产岗位的具体职责记录与评估员工行为。需要指出的是,员工安全行为的评估不仅指矿井开采的各项流程,还应当包括员工从进入矿井至工作结束离开矿井的整个工作流程,如矿工是否按照规范化的标准执行各项工作、各项设备系统的运行是否顺利、工作环境的各项气体检测是否符合标准等;b)安全行为与各项措施的'落实。工作人员只有明确行为安全的基本准则才能够掌握自身的工作需求,所以管理人员应当将安全行为的措施传达至每位员工。而管理团队则根据评估标准审核员工的具体行为,使员工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养成安全生产的良好习惯,降低事故突发率。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应当统一员工的评估标准,只有公平、公正的管理模式才能够得到员工的认可[2]。
2.3行为安全管理的干预与反馈
a)行为检查及引导。在员工基本了解行为安全理论后,管理人员应当定时检查该项措施的落实情况,一旦发现存在各种不安全行为时,应当及时制止,并对其进行教育与引导,利用自身行为纠正员工的错误。同时,管理人员应当针对不同工作岗位所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进行讲解,使员工认识到不规范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b)管理人员在进行行为检查及引导后,应做出总结与归纳,通过数据分析与统计,发现行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整改策略。而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企业应当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使其发挥良好的带头作用,鼓励更多员工参与到行为安全建设中,以积极的态度保障行为安全管理的有效执行;c)员工行为的适当调整。管理人员应当适当调整员工煤矿开采环节中的各项行为,如在安全事故的高发区,员工应当提高注意力,实时检测瓦斯的浓度,严格控制煤尘的基本情况并严禁带入火种。而对于某些并无实际意义的行为规定则可以清除,使员工能够清晰地掌握重点工作流程,同时,管理人员应当将事故高发区的基本情况通知至每一位员工,提高全体成员的警惕性。
3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保障机制
行为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管理人员有效、持续的执行才能实现管理的系统化,使该管理工作落实到煤矿生产中,形成一套全面、完整的行为安全管理保障机制。
3.1健全行为安全管理制度
煤矿行为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有关人员应当意识到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通过实际考察与分析,在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中健全安全行为目标评价制度、安全监督与监测制度、行为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行为调查统计制度等,并充分发挥其价值,以此推动行为安全管理工作的作用。同时,煤矿企业也应当制定行为监管制度,通过对矿井工作人员的实时监控与监督,及时发现违规行为,引进信息化技术进行煤矿开采。企业也可以鼓励员工之间相互监督,转变员工以往被动接受的管理模式,通过对违规行为的举报与严惩,能够进一步提高员工对行为安全的重视,有利于员工积极主动规范工作流程,充分体现员工的主体地位。
3.2完善行为考察机制与激励体系
完善行为安全考察机制与激励体系,将员工作为行为安全管理的中心,并将煤矿生产过程作为考察工作的重点,树立正确的行为安全管理观念。另外,煤矿企业应当根据员工的实际行为制定一定的激励制度,改变以往行为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加大对员工生产行为的控制力度,从根源上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管理人员采取激励体系控制工作人员的根本行为,通过不断创新与思考,用正确、高效的模式作为强化手段,在强化管理过程的基础上,统计行为安全的实施数据,通过对结果的干预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的能力。而在煤矿生产行为安全制度中制定违规违纪的处罚机制,并给予员工申报权利,充分体现行为安全管理的公平性与公正性。通过奖惩情况的及时通报与公布,使工作人员相互学习,强化彼此之间的交流,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3.3建立行为安全培训平台
目前,许多煤矿员工受自身文化条件的约束,并未全面了解行为安全的基本理论,而有的员工由于自身缺乏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在生产过程中无法严格要求自己,这些情况均阻碍行为安全理论顺利实施。因此,煤矿管理人员应当加大对员工培训的力度,建立员工行为安全培训平台,比如,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员工到矿工培训基地,通过专家的现场示范与训练,使其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强化行为安全理论的印象。企业将行为安全培训与行为安全管理有效融合与统一,根据员工实际工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使员工提高自身工作能力,训练安全生产技能,通过矿场火灾、爆炸的虚拟演示与演习,使员工产生一定的敬畏感,进而养成安全生产的行为习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