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作为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能力,是其必备的基本素质。注重应用性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同其他高等教育区别显著的特点,体现在毕业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会计理论基础知识,在手工和计算机模式下,正确地运用经济法规、政策和会计准则、财务制度来处理会计业务。如果忽视这一点,也就抹杀了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存在的价值。
1.3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完善,毕业生就业被推向市场。“包分配”“终身制“”铁饭碗”都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竞争就业、双向选择。
学生毕业后,从一个工作单位转向另一个工作单位,从一个岗位转向另一个岗位,常常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这就要求毕业生应一专多能,即在牢固掌握一项会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再多掌握一些通用技能,以增强岗位综合职业能力。
2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以模块形式架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结构基本上是仿照大学本科来设置的。这种以“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注重学科理论上的完整性、系统性,强调学科要自成体系,教学内容偏深偏难。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显然不适于高职院校教育,不能够满足培养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应用性人才的要求。应当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打破课程界限,基础理论以“实用、够用”为度,注重学生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我们设想可以将课程分为基础、实验技能和拓展三大模块,其中基础模块和实验技能模块为核心主干模块,这决定了一个初级会计人员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而拓展模块则增强了综合职业能力。
2.1基础模块
本模块主要解决作为一个初级会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那么,初级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及其深度,就决定了模块的课程设置。根据市场上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要求以及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要求,对初级技术职务的知识点要求为———会计核算和经济法规。因此,模块可以设置以下课程:基础会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经济法规、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在实践中,会计的种类很多,有按照行业划分的,如工业会计、商业会计、农业会计、金融会计、旅游会计、交通会计等五花八门的行业部门会计,也有满足特殊业务需用的各种特殊会计,如人力资源会计、物价变动会计、行为会计等。虽然这些会计各具特色,但理论基础都是相同的,只要把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其他各种专业会计就成了一个“制度加解释”的问题了。所以在本模块中,基础会计课程是重中之重,一定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不但要求学生知道“怎么做”,而且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怎样做得更好”,以达到触类旁通之目的。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利用会计核算的原理、方法,对会计事项进行正确处理。由于基础会计是重中之重,故课时分配应给予一定的倾斜。会计实务课程主要是对行业会计制度和行业特点的介绍,可以以某一有代表性的行业为主线,与其他一至二行业进行比较讲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一至二个行业制度对发生的会计事项进行处理,对其他若干行业会计制度的特点要有所了解。成本会计课程主要讲授成本的计算方法,避免过分强调自成体系,内容过多过深的倾向,以学生能够掌握成本计算方法为尺度。会计电算化主要介绍手工核算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业务处理流程,功能模块的划分以及常用的会计软件的使用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并能够运用商品化的会计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
能够适应不同环境下的需求,是未来的会计人员最起码的需求。要注意的是本课程的讲授是会计软件的用户,而非软件开发或维护人员,因此应避免课程内容的计算机化倾向。经济法规主要介绍与会计工作相关的一些经济法规,避免过多的法规理论知识讲授,主要讲解那些针对性较强的对会计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法律法规。如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税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