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教,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学,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个性的发展。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应是活动课,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由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变为“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性。提高课堂的互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参与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要提高数学课堂的互动性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你不可能指望一个厌恶你的人或害怕你,对你唯唯喏喏有恐惧感的人来与你友好合作,愉快地交流。”初中生的逆反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等异常心理常常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态度分歧,兴趣背离。教师也就很难真正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教学,学生也很难给予教师以积极配合,有计划、有目的、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交互自然也就无法实现。要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需要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协调,冲突较少,心理距离小。
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人际交往互动、情感交流、思维碰撞、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的过程。而交往是这个过程的支持系统。学生自主活动与人际合作需要相互支持,平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间相互团结、友好关系,有利于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使其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大胆地猜想、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需要教师公平、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嫉妒心理。在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要主动地倾力相助,细心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异常言行,及时与学生谈心。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敌意与戒备心理,化解同学间的小矛盾。要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班集体的温暖,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
培养良好人际交往关系的方法:
1、心怀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的愿望。要让老师、同学都感受到你的善和诚意。
2、消除偏见和成见。对老师、同学有偏见和成见时,要时常自己摆脱其影响,并且逐渐会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对方,多想想对方好的方面。多开展师生交流会、集体活动,也能很好地拉近师生距离,消除误会。
3、认真倾听。即或有不同的意见,或使你感到恼火,也要克制忍耐听到底,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反驳须有分寸,有礼貌。
4、如果发生争吵,先冷静几分钟,然后经过友好地辩论,迅速了结,不存积怨。课堂上学生不服时,最好让其课后到办公室再勾通。
5、保持善意的幽默气氛,面带微笑。切忌当众挖苦、贬低或嘲笑对方。
二、创设好的数学问题、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猜想、类比、推断等探索性和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等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善问。为此,应在课堂上给学生适当地点拨、示范,指导学生提问的方向和思考问题的途径。教给学生正确的质疑方法。在教学设计上,应多给学生一此探索、猜测的空间,逐步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由于创新源于问题,问题生于情境,要使学生能提出好的问题,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来启发学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