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排苗寨苗族习惯法的历史沿革分析
反排,在苗语中称“方必”,意即“高坡”。反排是台江县东南的一个苗族聚居的寨子,属于清水江流域苗族支系之一的九股黑苗(又称“九股苗”。)相传汉武帝南征时,征戮诸苗仅余九人,散处蔓延,遂名九股苗。
(一)反排苗寨的简介
在法人类学看来,法的研究一开始就是以非西方社会的法律文化为起点的,其重视研究法所具有的地方性或民俗特征,强调法律的多元主义,因而更适用于研究中国问题。著名的法人类学家波斯皮士尔(Pospisil Leopold)认为,法作为文化整体一部分的显著特点在于法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结构相联系,法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特殊团体或一些亚团体中,一定社会团体的法在另一种意义上又是更大社会团体法的组成部分,法律制度具有多重性。
1.物质方面
反排属于高寒地区,位于雷公山脉北面的鸡摆尾山麓,平均海拔一千米,寨内居住区最低点约一千米。境内山峦起伏,山溪纵横,林木葱郁。反排位置偏僻,交通十分不便,山路崎岖,运输都靠肩挑背驮,往返县城很困难;这些年情况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受经济和知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反排苗族人民仍被封闭在这穷山深谷,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
反排苗族以农耕为主。山上梯田层层,层迭的梯田高达六、七十级。以种植谷物为主,另种植有少许小米,靛蓝和土烟,种植蔬菜的也很少。
反排苗族习惯法正是由社会自身生产生活的特点所决定的。尤其是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法律的发展是离不开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决定法律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的因素。落后简单的经济关系往往对法律的要求就比较简单。通常情况下,本民族中现存的风俗、习惯和道德原则或规则就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当发生纠纷时,本民族现存的纠纷解决方式足以应付,而且还更容易得到寨民的认可和
支持。
2.文化方面
文化是“一个特定社会中代代相传的一种共享的生活方式”。 社会文化传统的差异是决定苗族习惯法特点的一个重要因素。法律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用法律去阐明文化,用文化去阐明法律”。特定的文化是孕育相应法律的母体,不同的文化孕育出的法律,不但在物质层面上会有所不同,在精神层面上也会有很大差异。
反排是一个几千户苗民聚居的村落。苗民们在这块土地上代代繁殖,人口流动率小,社区往来疏少,几百年来没有变动的姓氏等因素造就了反排特殊的文化基础;而“以农为生”更是这种文化里最精髓的东西——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终老是乡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反排是孤立和隔膜的。所谓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这个集团指“家族”。家族是中国乡土社会中特有的,与西方国家和中国发达城市社群结构中的“家庭”虽一字之差,却性质各异。家族中的“寨老”,“该歪”和“家族长”是其权力的最高象征,担任着整个村寨生活事物的负责人。
反排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此,我们传统社会里所以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群系中发生意义”。这是说反排有其自成体系的社会道德。
反排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与“国家依法而治”的法治不同,它是靠传统来维持礼这种规范的;而传统来源于社会,是满足社会中各成员生活需要所积累的经验。
反排特殊的语言文字,共同的宗教信仰也是它文化差异性的表现。因为,特殊的语言文字,共同的宗教信仰会把人阻隔在一定的环境里,自我生存、排斥外来。另外,当地的“无讼”思想历史悠久,苗民们把打官司看作一种可羞之事,是对传统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