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音乐
3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音乐学论文格式

  导语:音乐学的总任务就是透过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它们的本质及其规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音乐学论文格式,仅供大家参考!

音乐学论文格式

  摘要

  先秦之“和”乐与古希腊之“和谐”之音看似相似,但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因而造就了中西几千年来大相径庭的音乐文化。本文将从宏观的历史源流、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出发并结合微观的“和”与“和谐”的社会、文化功能等进行层层分析,了解先秦“和”与古希腊“和谐”之异同以及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关键词

  音乐美学 先秦 古希腊 和 和谐 音乐

  一、“和”与“和谐”之起源

  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前秦时期,“和谐”的产生之初,都处于战争和政权的频繁更替中。古希腊在公元前499年到公元前323年,古希腊先后经历了希伯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城邦起义、高加米拉战役,最后以亚历山大病死帝国的分裂带来了希腊和谐化的时代。同样,先秦从约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等阶段。

  天下格局通常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频繁地分分合合带来的是令人痛苦不堪的斗争,即国家之间的斗争与人内心的斗争。人们憧憬着与自然和协安宁的状态,于是和谐观便渐渐地在这种频繁更迭的变化中萌芽。

  几千年前,在没有进行定义的“和谐”概念中,看似两个地区的“和”与“和谐“相似,但是在经济环境和社会形态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农耕经济,物产丰富,自给自足,因而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社会形态。而古希腊,因为耕地较少,他们的生活资源除了自产以外还依靠于外界,这迫使希腊人只能不断向外探索发展商业经济,最终形成了一个开放并包容的社会形态。一个封闭,一个开放,最终导致“和”的观念迥异。这就好比《晏子使楚》中晏子的辩辞“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原本大意相似的文字,由于放在不同的地区,受不同经济文化、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的影响,进而发展为的含义却大相径庭。

  二、先秦、古希腊“和”与“和谐”之源流

  (一)先秦音乐中“和”观的发展

  从西周至春秋末年,和谐观处于萌芽阶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关于音乐的构成,认为构成和谐的音乐,应该“异物相杂”,不同实物的构成能够形成音乐的完美状态,如“大小、长短、哀乐……”之类的对立因素构成,此完美状态就指和谐状态;

  二是音乐与自然的关系,先秦时期的人们常常将音乐与自然之“文气”“五行”结合在一起,这便是受了农耕经济的影响,人们希望通过音乐来帮助他们预测风气,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先秦时期常有大型的祭祀乐舞,如六代乐舞中的《云门大卷》《大夏》,这都体现了追求与自然间的和谐;

  三是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强调音乐必须制于礼及礼所规定的德,一方面又认为音乐可以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军事、能平人心,成政,节制百事,便能上下和同、政治和顺,这一思想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下得到了发展;

  四是关于音乐的审美准则。要求音乐能“心平德和”,“乐从和,和从平”,这里的“和”有两个含义,一方面还是指“和谐”即异物相杂,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二是“平和”,无过无不及,使各种因素都处于“和乐如一”的平和状态,任何一方都不过分突出自己。因此既要“和谐”又要“平和”成为了当时衡量音乐美丑的准则。

  (二)古希腊音乐中“和谐”观的发展

  处于古希腊“和谐”思想萌芽阶段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一些关于音乐中和谐的思想观念。

  一是和谐与音乐,他们认为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因为“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那些相像而有联系的实物并不需要和谐,但是,那些并不相像,没有联系和排列不均的事物,则必须通过这样的一种和谐而固定在一起,通过这种和谐,它们在宇宙中注定将持久存在;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