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护理学
3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论文

  中职护理教育是我国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的数以百万计的人才,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护理服务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护理人员素质、专业能力的提高。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将直接影响护理人才结构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因而课程设置是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笔者将对国内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论文

  1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2007年版教学计划和大纲课程设置由5个模块组成: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和毕业实习模块。选修课程模块由拓展模块1(基础课程)、拓展模块2(社科人文课程)、拓展模块3(专业相关课程)3种类型课程组成;学时分配:总学时为3596学时,其中基础课程模块为900学时、专业课程模块为918学时、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为108学时、选修课程模块为270学时、毕业实习模块为1400学时。

  1.2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2.1课程体系庞大,特色不足张军荣研究发现我国的2007版中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公共基础课学时偏多,设置科目仍偏离职业教育特色,特色专科护理开设过少。谭耀华认为现行中职护理课程体系异常庞大,秉承了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3段式课程设置方式,学生不仅要继续补偿初中数、理、化、计算机的不足,还要在语文、英语、政治、人文修养、法律、礼仪与人际沟通方面有所提升,而且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只是大专、本科的缩略版,内容多而不精,体现不出中职的优势和特色,学习难度较大,再加上学生基础薄弱,容易对学习感到失望,造成厌学,甚至流失。

  1.2.2课程的实用性不强,与岗位需求脱节陈芬研究显示课程设置方面缺乏中职护理专业特点,医学基础知识偏深、偏难,实用性不强,过于强调学科的重要性;医学临床知识偏重于医疗,护理实践和护理社会人文课程涉猎较少,使护生缺乏以人为本的职业素养、就业适应能力及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另外,课程门类也过多,超出了“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李劲峰等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有: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完整性,理论知识偏难,学生学得困难,教师教得困难;课程多、学时有限,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达不到岗位要求,专业定位不切合社会实际。黄刚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与护理岗位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刘彦研究显示中专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主要模式还是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传统的授课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开设的课程不断增加,学生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1.2.3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李晨曦等研究显示课程结构不合理,文化基础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明显、缺乏衔接,以致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候,往往无法体会前面知识的铺垫性;其次,由于学制较短,既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又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仅有的两年学习时间显得捉襟见肘;再次,人文类课程开设偏少,忽视了护理人才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往往忽视病人心理需求;课程内容相对落后于临床,知识的应用性不强;课程难度大,缺乏吸引力。李淑芬认为目前的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2中职护理课程设置改进原则

  2.1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

  黄岩等认为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要以社会专业岗位需要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遵循实用、够用、能用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确保教学内容与护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相一致,做到贴近社会、贴近岗位、贴近学生。

  2.2形成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