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弥补海外华侨中文学习者短板论文
一、引言
1.语言学习中的“短板原理”(Short plate theory)
张旺熹(2013):“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听说读写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学习者整体的语言能力,这就是木桶效应。”
不平衡现象不仅发生在学习者个体身上,一些中文教育机构也存在教学观念上的偏差。如一味强调口头表达的重要,无限容忍对学习汉字的畏难情绪,造成教学上的“瘸腿”现象。换句话说,学校、教师对于“短板”现象负有责任。
2. 美籍华人华裔汉语学习现状。赵金铭(2011):
“在全世界4000多万汉语学习者中,华侨、华人学习者竟占70%。”“‘华文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应据此全面思考有关华文教学的问题,针对华人、华侨的特点,加强华文教学的教材、教法和师资问题的研究。”
目前,在美国中文教学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表现是“带有浓厚家庭背景的华裔学生也开始对选修中文感兴趣”,“总的趋势是增加的”(吴星云,2008)。研究者也注意到,相比其他学习者,海外华人华裔汉语学习者最突出的特点是汉语知识与能力的“短板”现象,即听说及口头表达远好于非华裔学生;对于基本句型、句法的学习和掌握也明显快于非华裔学生;汉字书写认读能力差,进而影响到词汇量的增加以及丰富而有条理的表达(吴星云,2008)。华语和国际汉语教师在指导不同学习者群体时,应充分注意其异同,研究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具体的情况,设定科学的、适宜的教学目的,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总之,如何利用其已有的“长板”,迅速有效地接长“短板”,值得教学指导者、教材编纂者研究。
二、案例
1.学习对象的基本情况。美国女高中生,18岁,中美混血,生长在美国,第一语言为英语。家庭无汉语使用环境,凭幼时数次来北京姥姥家习得汉语基础口语及听力,能够与中国人进行简单日常交流,并已积累了一定语感,结构方面没有大问题,但不知拼音,不会读写,认识10个以内的汉字。
2.学习目的和现有条件。在北京与七旬姥姥一起住,姐姐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汉语,她有时去那里小住。打算读中国传媒大学本科,被要求考HSK五级,准备参加当年4月的HSK网考。计划学习时间:2月末~3月底,每天2~3个小时。可用工具:笔记本电脑、《汉语教程》初级教材。
3.学习步骤与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汉语声、韵、调;听中文句子,用搜狗输入法在电脑上键入字母(拼音),根据出现的汉字,检查拼音掌握情况。所给句子均不超过十个汉字,并敲入对应的英语意思。熟悉拼音,打出正确的句子;熟悉汉字,但不要求记住。第二步:利用汉字卡片,指导其归纳偏旁,结合字义解释偏旁的功能,以达到“形音义”完整记忆的效果;卡片“识字组词”,进而组成词组、结构句子;继续用电脑打句子,增加长度,并作为课后作业,听读,键入,并对照检查。第三步:第八天开始做HSK一级真题,每日一套,五套题全对。HSK二级真题除因“妻子”“、丈夫”不懂而选错外,其余题目全部做对。每次将真题带回,作为课后作业重复练习。熟悉即将面对的考试方式,并以此成功自我激励。第四步:加强偏旁归纳进度,阅读部分练习“跳跃法”、“排除法”,有成效。试做脱离拼音辅助的HSK三级真题,有一两次凭语感甚至读出了全句。鼓励在路上看汉字招牌,根据实地语境猜想其意义,认出路边“卖雨伞”三个字,很受鼓舞。
4.学习收效及检验。45个小时,学会使用汉语拼音;从仅能认出招生简章上的3个汉字,到掌握200余汉字的形音字并能组词造句;能正确说出合体字的部首;能认出、懂意思且能用来猜字义的部首:亻、女、氵、艹、冫、宀、扌、犭、疒、口、饣、纟、辶、门、钅等15个;学会使用词语180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