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很多方面。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处于以动作、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愉悦、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二、良好的问题情境设计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源泉。三、恰当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有力工具。四、及时的鼓励和积极性的评价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强劲动力。
关键词: 思维能力 教学环境 问题情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评价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很多方面。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处于以动作、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愉悦、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
学生的性格各种各样,有的内向有的外向,前者在课堂学习中沉默寡言、回答问题低声、胆小,后者胆大、爱张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知识起点和智力水平也不尽相同,起点高的孩子回答问题自信,起点低的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怕出错。针对这样一个大家庭,作为教师,要给教学营造一个愉悦、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要让那些胆小内向的孩子放下怕错的思想包袱,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以至敢于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那么怎样才能营造出一个愉悦、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呢?
首先,教师要有亲和力。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教师的形象在他们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可以不听父母的话,但绝对不会不听老师的话。如果某教师整天绷着脸、自视甚高,不顾学生的感受,表现出很威严的摸样,试想谁还敢和他交往,见到他不避而远之才怪呢?其次,要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鼓励学生不唯书,敢于标新立异,学生的认识无论正确与否,都有机会得到真实的展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所顾虑的、大胆的敞开心扉,思维会更加活跃。
二、良好的问题情境设计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源泉。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用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是最基本的训练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提问的性质和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其效果。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个体之间差异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巧妙地提问引起学生联想和思考。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向教师质疑,教师对学生每一问都给予赞扬,学生受到鼓励,将更积极思考,去发现更多疑问,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将养成由质疑而进行思维的习惯。
一个好的问题设计我想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中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方向发展的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当学生遇到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往往很难说出它的算理算法,但当我们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把其形象化、直观化,学生就比较容易对算法算理进行描述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提升。二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不能太难。也就是说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要留给学生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当然太难也不行,若问题本身的难度远远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则会严重的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