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一直是幼教改革中的热门话题和核心课题。在课改的热潮中,存在着以下认识上的偏差:①拿来主义。一些幼儿园为了赶时髦,不假思索地全盘照搬,而忽视地域性、本土性;②盲从心理。人云亦云,导致课程频繁更换,教师无所适从;③急功近利,浮躁心理。有的幼儿园在转瞬间就有了所谓的“园本课程”。然而真正的“园本课程”应有其独立的理论体系,在目标、领域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教育的均衡性。
要想走出这些误区,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首先要具有清醒的头脑,把握课改的方向和脉搏。一套质量上乘的幼儿园课程,是课程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共同合作制定而成的。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说,他的工作是引领教师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已初具推广价值的文本课程,学会选择和补充有品质的教育资源,通过课程园本化的过程,使课程和教育活动能在最大程度上适合自己的教育对象,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下面,以我园的实践为例来说说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制定过程。
一、课程审议前
课程审议,这是我园一贯坚持的课程管理方针。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整合理念的引领下,我园启用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周兢老师编著的新教材《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虽然新教材灵活度较大,但在使用时存在着地域、周边环境等差别。所以,我们在开展教育活动前,采取先集体备课再回到个体反思的研讨方式,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在每个主题实施前,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以年级组为合作单位分组进行课程审议。
虽说课程审议在我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实际参与者少,经常是教研组长或一二位骨干教师唱主角,而多数教师只是以旁听者的身份参与,缺乏个人思考和见解。二是课程审议浮于表面,教师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安排,注重的是课案操作性强与否,而缺乏对课程资源深层次的审议与梳理。这就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园本化课程的建构。为此,我们以“课程审议表”为主线(课程审议表附后),对集体备课制度作了一些改革。
为了避免课程审议中只有几个人发言的情况,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审议前预习教材,发现问题,寻找问题,并及时做好记录,供课程审议时一起交流探讨。在此,我们拟通过“我的问题”、“我的资源”、“环境预案”(见附表)三方面的填写来敦促教师做好审议前的准备。以此针对课案中存在的焦点问题及困惑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思想和经验,同时,把以往教学实践中好的经验与做法充实进来,汇集团体智慧。有了课程审议前的准备这一环节,教师在课程审议中自然“有话可谈”,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课程审议中
(一)程序安排
1.回顾总结上一主题,做好主题与主题间的衔接沟通。作为审议的开始环节,主要是围绕最近实施过的主题进行经验的分享与交流,如,各班比较成功的特色活动、班级环境亮点以及具体教学情境中的疑难困惑问题,等等。
2.分析当前主题背景,结合“课程审议表”所收集的问题展开研讨,寻求同伴援助,有目的地对一些活动进行修改。实施中,我们发现有些主题内容比较空洞,应予舍弃,或将几个活动加以合并;有些主题可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扩充,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如根据现阶段幼儿对“神六”的关注,我们在“可爱的祖国”这一主题中增加了“关注神六”系列活动;有些主题可自行设计,以往实践过的、操作性强的主题活动可穿插进来,如根据教师实践的结果,中班穿插了主题活动“变化的世界”,大班穿插的主题活动“有用的报纸”,从而把具有本园特色的教育资源充实进来,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收集整理教育资源,由教研组长协调分配,做好前期准备。由于我们使用的课程文本的配套图片、音像资料很少,虽然留给教师创造的空间,但也给教师们本已繁重的教学工作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了使课程顺利开展,我们改变以往个别指派的分配式管理模式,在课程组长的统一调配下,各班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主动领取任务,共享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