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环境预案设计。各班在审视的基础上根据主题的核心内容与要求,进行环境预案的设计,通过丰富的主题环境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感受。两位搭班教师共同商议、分工合作,轮流担任环境的主要设计者。通过填写环境预案,教师对整个主题环境作全局考虑,明确每个活动中需要积累的作品及资源,以做到计划在前、实施在后。
(二)形式安排
在课程审议的形式上,我们采用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搭班教师间的班内审议、班际审议、园际审议等等。就目前看,班际审议是最广泛的一种形式,除了上述所说的年级组之间的审议外,还有根据教师特长开展的某一教学领域的组内审议、基于课题研究的研究组内审议等。在审议中,我们更多地借助年级组之间的群体力量,即交互式的现场观摩开展反思研讨活动,既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又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目的。如大班年级组进行课程审议时,我们组织小班、中班教研组进行现场观摩;中班教研组开展活动时,组织小班、大班教研组进行观摩。如果在审议中碰到有困惑、有争议的问题,在本组内教师又无法达成共识的时候,我们便寻求同伴的援助,请组外观摩教师参与进来,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通过循环式的交流互动,教师不断变换着角色,时而是组织者,时而是聆听者,时而是合作者,也加强了不同年龄阶段课程之间的衔接。以下是一则关于中班课程审议—主题活动“商店”中的案例片段。
问题聚焦:活动“逛超市”中,在班容量比较大的情况下,如何让幼儿体验用10元钱到超市进行购物?
过程实录:
教师A:外出参观涉及的安全因素较多,可采用游戏的方式,预先在活动室内布置场景,每样商品上标好价格,然后用制作的货币进行购物。
教师B:游戏的形式固然很好,但有时游戏无法代替现实的生活,例如,商品上的商标、条形码的认识必须到实地参观后才有所认知。
教师A:可采用分组的形式,把班内幼儿分成两大组,这样可以相应减少人数。
教师B:采用分组的形式很好,虽说对教师而言工作量是增加了,但很好解决了人数问题,不过前面提到了安全问题,例如乘车、上电梯等,该如何解决?况且考虑了安全问题,教师能兼顾教育的内容吗?例如活动中的讲解、幼儿的记录等。
组外援助:关于安全问题,教师可寻求家长援助,事先联系几位热心家长,最好是有一定文化层次的,让家长了解本次活动的教育目的及教育程序,便于活动中的管理和指导;关于指导问题,一方面让家长参与进来,另一方面为避免活动中指导的不足,教师可把活动的全过程拍摄下来,回来后再和幼儿一起进行回忆讲述,并让幼儿做有关记录。
上述案例可见,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的经验由点滴、零碎逐渐趋向成熟、系统,并最终达成共识。在这样的研讨活动中,大家以开放的心态取长补短,以共同的目标全力以赴,一种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研究氛围正在我园日渐形成。
三、课程审议后
通过集体审议的群体反思后,教师最终还需回到个体反思。教师在课程审议后要对审议中所获得的经验、问题进行认真回顾和梳理,填写好课程审议表的“解决策略”一栏(见附表),进一步明晰问题,通过同伴援助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最终形成个人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从各自的经验和视角出发把握教材,对教材进行深人研究。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从教学目标到教学环节进行深人修改,明确增减的理由,从而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备课管理上,我们根据不同层面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实行“全放权”、“半放权”、“部分放权”的管理策略,即年轻教师备详案,有经验的教师备简案,骨干教师精备一科,使年轻教师在训练中储备经验、崭露头角,骨干教师在钻研中游刃有余、凸显教学风格。
不难看出,我们设计此“课程审议表”的初衷就是为了做好课程审议前、课程审议中、课程审议后三环节的落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建立起民主、平等的研讨、对话模式,建立起开放、互动的教科研管理体制。可以说,课程审议为教师营造了一个“相互支撑”的环境,通过群体之间的相互学习、合作、支持、沟通,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理念、行为进行反思,促进其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