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替代型”,顾名思义即以语言替代欣赏音乐。前面说过,音乐欣赏的中心在于创造,在于学生通过音符、节奏、旋律的暗示和指引,在心理活动中重建生成音乐意象。而这个过程并不只是通过教师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音乐,让有限的时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消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忆。这决定了欣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如果讲得过多,势必影响学生欣赏音乐、影响学生的想象力。
二、加强大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措施
(一)合理的选择教材
大学音乐欣赏是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前导课,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起到了引导大学生进入音乐殿堂之门,培养大学生的高尚品德、开发大学生智力、提高大学生欣赏能力的作用。在准备教材方面,教师们可以选择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有利于大学生接受的各个时期的极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从通俗易懂而又短小精悍的作品开始,慢慢过渡到比较繁杂的大型乐曲,一步一步的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完成从感官到理性的过渡。而且还可以适当的加入通俗乐曲,把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流行乐曲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慢慢增强对音乐的兴趣。
(二)深刻理解作品内涵
作品的内涵是音乐作品的灵魂,只有把握住了作品的真正涵义,才能正确地欣赏音乐作品,真正提高欣赏水平。高雅的音乐作品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它能够作用于欣赏者的心灵,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所以,在教学中,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掘出作品的内涵,才能最终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作品背景、内容、特点、思想。另外,由于学生经验不足和音乐的“不确定性”,创造性教学就应该要注意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意志力和凝聚力入手,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作品内涵,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三)开展讨论式教学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讨论式教学包括师生讨论、生生讨论、自我反思三个环节。在师生讨论中,互动交流对一部作品的欣赏,不同的文化层次有不同的理解。由于教师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宽泛的艺术视野,对作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教师绝不能以自己的“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要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倾听他们对音乐作品的不同见解。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开启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平等的对话式的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每个学生充分地聆听体验音乐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主动地去模仿,探究式地学习音乐。
(四)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大学音乐欣赏的内容纵横古今几千年,横贯东西几万里,包含了各个时期的各类音乐作品,可谓是琳琅满目。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学生不了解历史,在欣赏音乐时就会出现断层;如果学生不了解文学,就不能正确体会音乐中的意境;音乐与美术也是姐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凝固的画面”,把美术称为“流动的音乐”。如果学生不了解美术知识,也就不能融会贯通,很好地欣赏音乐;各地的歌曲有其自身特点,如果学生没有地理知识,就不会理解歌曲独特的地理特征,比如:中国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音乐风格委婉秀丽;西北地区石山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所以民歌的音调也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注意把音乐与有关的学科综合起来,这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作为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一门课程,对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有着良好的教育作用。在音乐教学中,综合历史、地理、文学、美术、政治、哲学、美学、戏剧、影视等学科知识,会使我们的课更生动,会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