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论文范文
3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探究古代文学中的酒与梦论文

  当谈及酒与梦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将它们与一种非现实的状态联系起来。因为酒可以将人引入醉的境界中。这种境界总是给人一种虚的,或是一种半虚的感觉;梦则是另一种完全近乎于虚的状态,无论是在梦中还是在醒后,这种虚的状态都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或感染力。这种震撼力或者是感染力,来源于梦中或酒后的非现实状态。而他的深刻根源,则与作家们的追求是分不开的。

探究古代文学中的酒与梦论文

  一。酒与梦的非现实性

  醉后与梦后,人们都会用一个字来形容—醒。醒字木从“酉”,而“酉”最初又表示酒坛子之类的器皿。可见,“醒”的最初含义当是用来形容酒醒时的状态的。而“醒”字后来用于梦醒的含义,显然是人们认识到了醉后和梦中二者的相似之处—非现实性。醉后的迷离之感与梦中的朦胧之感,一起构成了一种“非现实”的“虚”的状态,使人们在有意无意之中,在这种近乎于“虚”的状态下流露出感情,这与许多作家的创作状态都是相通的。

  非现实性,主要表现为两个层次。

  首先,非现实性表现为对现实加工或变形后的描摹,这种描摹又紧紧依附于现实中的某些具体事物,而与事件的经过与结果并没有大的联系。这种非现实性是醉酒与做梦时都会出现的。它属于意象层面。辛弃疾《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一词,则是描写醉态的文学精品:“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口,去!”此处是描述醉酒时的状态。作者当时处于大醉时,置身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此处“松边醉倒”为现实,而“松动要来扶”则是醉酒状态下所体现出的非现实。“问松我醉何如”一句,就现实来看,它紧紧承接上句的“现实”,并把松树拟人化并主动与其对话;就非现实来看,它又紧紧连接下一句,把作者在醉酒后看到松树摇晃的“非现实”当成是松树对作者“我醉何如”这句话的回应。可见此句是沟通现实与非现实的桥梁。“松动要来扶”,既可以说是对醉酒后看到松动这一现象的现实描绘,又可以说是对作者孤独到只有松树理会他的一种非现实的想象。从这首词中不难看出,醉态中的直观感悟和文学创作的手法是十分相近的,甚至是可以互相融通的。

  其次,非现实性还表现在对现实不相关或者不相符的事件的经过或结果的演绎。这种非现实性更多表现在做梦中,而在醉酒中少有发生。它属于情节层面。

  醉酒后,醉酒者无法完全处于非现实状态,而是或多或少与现实发生着联系。醉酒后人们很难有一个完全非现实的自由的空间,这也就注定人们无法在醉酒的状态形成一种完整的。虚幻的情节。然而梦境则不同。人们身处梦境的时候,则是完全处于一个虚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有条件完成一个故事的演变过程。而不会像醉酒时那样,被时实时虚的现实所打断。苏轼《江城子·己卯二十口夜记梦》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之句。不难看出,苏轼的这个梦,是有一个连贯情节的。自始至终都处于“非现实”的状态中。这就与辛弃疾那首《西江月》中时而“现实”时而“非现实”有很大的不同。二者虽然在情节上都很连贯,但是一个是依附于现实(松树)的非现实(松动),而另一个则完全处于亡妻还乡的非现实之中。可以说,二者一个写醉酒,一个写做梦,十分恰当地表现出了各自的特征。

  二。酒与梦的压抑性

  醉酒与做梦,同样又是一种压抑性的释放。而这种释放也是文学之所以形成的动力源泉。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文论中就有“诗言志,歌咏言”的传统。到了汉代,《毛诗序》指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司马迁更是发出了“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的感慨。到了唐宋之后,“不平则鸣”“诗穷而后工”等理论逐渐为诸多名家提出。中国古代文论的传统中,一直侧重于一种情感的抒发,而这种抒发通常与某种压抑的释放有关。所谓“不平”“穷”等字的内涵,都是对这种压抑的暗指。按照古代文论中的说法,文学无疑是一种压抑后的释放,这种情况又与醉酒和做梦暗合。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5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