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7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对主体的情感的审美进入完全自觉的境地,在刘勰的《文心雕龙》里有更大的发展。作者情感是如何发生的,情与感的关系,作家情感与才、气、志的融合,都在《文心雕龙》里有了完备的体现。《情采》是该书中论述情感的专章,集中阐释了情与美的关系,重点论述了什么样的情才能在文学创作中产生审美效应,才能表现出真正的文采,对此,他提出了如下审美原则: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铅黛固然可以把一个女子打扮得很漂亮,但是她顾盼生情,撩人意绪之处却在于天生的丽质和风姿。刘勰用此比喻,表明他尚情以真,以实为美,以本色为美,讲究外部修饰和情质本色的协调。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

  刘勰反对为文而造情,主张为情而造文。前者对生活并无真切感受,只是为了夸耀自己,装饰自己,沽名钓誉,硬做文章。后者是有感而发,有为而作,作者从生活中产生了或喜或怒的思想情感,需要表达而去选择体裁,锤炼字句,使感情充分抒发出来,达到情文并茂。另外,刘勰还提倡创作要写真情实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泛滥。 (《文心雕龙情采》)他所说的真实性是指作家的思想感情与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一致。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情而造文,才能写出内容精练而又真实的好作品来。为文者淫丽而泛滥,为文而造情,写出来的作品只能是一些华而不实、空泛散乱的东西。

  六朝作家讨论情文的不只刘勰一人,《世说新语》中有文生于情、情生于文之说;略晚于刘勰的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以情文作为美感文学的主要标志: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梁元帝萧绎在《金缕子立言篇》中认为诗赋等美文区别于实用文之处在于能使情灵摇荡;随后钟嵘在《诗品序》中阐述了他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只有感情触发,呈现活跃状态,文学作品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所谓性情这里是指作家的情感与个性,性情受到外物的感发,激起涟漪,以此为动力写出的文章,自有一种感染力。他在《诗品序》中品评各家作品时,特别强调抒发怨情,如,评曹植: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评古诗:多哀怨。评王粲: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这怨与上述作品中的抒情内容和风格尽管不同,但是都是作者当时情绪、思想、情感的真实流露,是作者生命力的真诚抒发,这种感情依靠儒家所信奉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了永恒的穿越力量。

  唐代白居易提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九源书》)强调诗歌应发挥泄导人情的作用,应既重视内容,又顾及形式。其中感情是最根本的,是文学艺术的内容,如果没有真挚的感情为根基,形式再华丽的诗歌也苍白无力。在唐代,文学的情感本质观已成为诗人们的共识。如,杜甫说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偶题》);孟浩然说翰墨缘情制;皎然说诗情缘境发,缘境不尽曰情;权德舆还创造了缘情比兴、缘情遣词和缘情放言的新语。晚唐孟棨作了总结性的概括。他说: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怨思悲愁,常多感慨;抒怀佳作,讽刺雅言,著于群书。虽盈厨溢阁,期间触事兴咏,尤所钟情。(《本事诗》)至此,诗的情感本质观已发育成熟,主宰了中国这个抒情文学大国的诗魂,成为极难动摇的主流文学观。

  宋代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曾有人反对文学被情所累,文学主情论受到压抑。但是,随着工商业的发达,俗文化的兴起,在文学作品中情反而受到重视。这不仅表现在传统的诗中,宋词更是开辟了抒发个人感情的新天地。在诗歌理论方面,欧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的见解,就是一个情感问题。苏轼提出:诗人例穷蹇,秀句出寒饿。(《病中大雪数日未尝起观虢令张荐以诗相属戏用其韵答之》)黄庭坚作为欧苏后学,在《书王知载眗山杂咏后》一文中说:诗者,人之情性也。情之所不能堪,因发于呻吟调笑之声,胸次释然,而闻者亦有所劝勉,比律吕而可歌,列干羽而可舞,是诗之美也。这里将情感视为诗美之所在,并认为诗人为此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最终,诗歌的情感本质观在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中得到了恢复,他说:诗者,吟咏情性也。从此,诗的情感本质观又渐渐占了上风。宋词是一种抒情更自由的诗体,各个时期抒情主人公借助词这种更加民间化、通俗化的文学体裁抒发爱情、亲情、友情、思乡之情、家国之情,大大拓宽了文学作品的抒情领域。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宋词继承五代花间词的传统,显示出普遍女性化的形态,词中出现的抒情主人公多是贵族女性,她们有着相似的花容月貌,有着相同的身份和背景,有着同样的爱情遭遇,抒发相同的相思幽怨之情;到了第二阶段,宋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开始突破晚唐五代花间模式,向各个方向发展,抒情主人公的身份随之发生变化,他们在词中展露自我的情感历程,表达的是个性化的情感,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到了第三阶段,金人入侵中原,北宋王朝的破碎唤醒了第二阶段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人们,词人们把时代和个人的不幸转向家仇国仇的大悲大愤之中,他们都为国家的苦难而悲歌,使宋词在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上表现出集体化的特征。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