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审美娱乐价值
审美娱乐是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文学价值。这种观点已经在《左传》中记载的“季札观乐”中有所体现,例如季札每观赏“一乐”,就会体现出“美哉”的心情。而孔子所说:“《诗》可以兴。”也对激发人的积极情绪发挥重要作用,蕴含审美价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对文学理论的审美功能有了深刻认识,例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提出“著文自娱”;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诗可以让人“贫贱易安,幽剧靡闷”;陆机的《文赋》中,认为创作是“可乐之事”;颜之推的《颜氏家族》认为文学的“陶冶灵性”;萧统的《文选序》中指出作品具有“悦目之玩”、“入耳之娱”的功效价值。而自唐代至清代,大批文论家也指出了“相娱”、“相慰”、“消愁”、“解闷”、“娱耳悦目”、“以文为戏”等观点,其论述的范围由诗文扩大到小说戏曲等。可见,审美娱乐轮主要体现了“自娱”、“娱人”两方面,具有深刻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玉宝.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冷”与“热”[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王兵.论古代文学选本的批评机制与理论价值[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
[3]莫道才.古代骈文与骈偶理论的文学史价值[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4]杨星映.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5]张沈安,高云.古代文学理论思维表述和概念范畴的特征[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摘要:中国古代的文学传播思想主要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与“再次立言”、“成一家之言”、“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文章可立身、以幻为真与声律传文等。这些文学传播思想大都是一些与文学传播有关的意见、主张或观点,而不是系统的传播思想体系或理论。同时,上述文学传播思想在中国古代还不仅仅是以理论表述的形式发表,还有一些是通过某些文学创作的倾向或致力方向体现出来。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思想无论是对于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还是对于中国文学传播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文学传播;传播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不但体现出多样性传播方式和传播类型,也形成和体现出许多文学传播思想或观点。这里所谓的传播思想主要指鼓励、强调、号召,以及推动或扩展文学传播的意见、观点、主张,另外,有些关于文学推介、文学互动的观点和态度也属于文学传播思想的范畴。古代中国的文学传播,因为一些文学传播思想的推动或作用,无论是原创的文学还是已存的文学,其传播都会得以或加速、或扩大、或深化、或久远的实现。从传播学立场考察,文学传播思想无论是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还是在外国文学发展史上,都有很多的体现,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中尤为集中和突出。易言之,中国古代文学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呈现或体现出明确的文学传播思想。下面我们择要进行归纳、提示和说明,并加以特定的评价与揭示。应该说明的是,从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追溯,较早的文学传播思想主要是一些与文学传播有关的意见、主张或观点,而不是系统的传播思想体系或理论架构。同时,有些文学传播思想还不是以理论表述的形式发表,而是通过某些文学创作的倾向或致力方向体现出来的。
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为一种泛文学传播思想,产生于先秦时代。《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云:
冬十月,子展相郑伯如晋,拜陈之功。子西复伐陈,陈及郑平。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孔子关于“言”、“文”关系的说法,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言语是用来表达意愿的,文采是用来完善语言的。你不说话,就没人知道你的意愿,你说话没有文采,就不能传布到远方。在这里,被称为“文”的文采或文学性表达,尽管不是我们今天所指称的纯粹文学,但却包含着纯粹文学的主要因素。显然,从文学传播的角度看,“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具有推动文学传播意义的,其含义是在强调思想的传播要靠丰富或突出的文采来辅助。而这种提倡和主张以“文”行远的传播思想,又因为孔子在中国的特殊文化地位,在后来的文学传播中起到了非常权威的推动作用,造成了极其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