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杨世真.影视改编与文学经典传播途径的革新[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2]林华.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看《红楼梦》在高校的传播策略——以贵州高校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6(5).
[3]鑫鑫.现代教育技术在古代文学课堂的创新应用[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近年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分析鉴赏古文作品、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职业实践能力相对薄弱,有必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依据,通过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职业实践能力。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开设的主干核心课程,它一方面承担着引导学生掌握中国文学史的庞大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另一方面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能够正确全面地解读各阶段语文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能力的任务。但是由于受到“重知识而轻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相对薄弱,无法满足未来教师岗位的职业需求,因此对该门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调查
依据调查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原则,以张家口学院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学生为调查样本,笔者制定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通过综合分析问卷结果,笔者发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明显地存在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锻炼的教学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造成:
1.内容多课时少,无暇顾及能力锻炼。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内容体系庞大,分为文学史和作品选两个部分,系统讲授从先秦至近代各个历史阶段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各种文学体裁的兴衰变异、各种流派风格的代表作家及作品。由于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代文学的授课学时受到了极大的压缩,目前每个学期每周安排三个学时,分四个学期讲授,共216个学时。在如此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略讲文学史,压缩讲解分析文学作品的篇数,显然不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目前的课程教学多数情况下依然采用“传授—接收”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教师习惯在课堂上唱着独角戏,神采飞扬地讲述着各种文学现象的兴衰交替,学生则是埋头做笔记,累得眼疼手酸。虽然这种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师展现自己的学识和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阅读和理解,但是却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处于课堂的边缘位置,成为课堂的听众而不是课堂积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实践是知识内化为能力的重要环节,这种学生缺少实践锻炼机会的授课模式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大,参加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不高。虽然中国古代文学是专业核心课程,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文化、各种思潮观念的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不大,不大情愿参加实践锻炼。一方面与古代文学用文言写作有关,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在阅读、赏析、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尽管能读、能背、能翻译,但却很难对作品做深入的剖析,久而久之就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另一方面是学生缺乏对课程的价值认同,认为古代文学课程是遥不可及的“故纸堆”,与现实社会和生活距离太远,无法很快地转化为既得利益,因此视之为鸡肋,苦不堪言。
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理论指导
针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环节,笔者以文法学院2014级、2015级汉语言文学班为试点班级,开展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任何成功的实践都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实践教改也不例外,主要有以下两个理论指导: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由瑞士认知学领域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杜威和维果茨基等人予以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并将其应用于教育领域。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强调学习主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建构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而教学则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强调通过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建构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主张特别适用于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为实践教改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