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优秀论文(通用7篇)

84 阅读18 页
论文助手微信号: bylw8com 论文客服QQ:3346581880

  但文章风格却洒脱、飘逸、如入仙境一般,美伦美奂。

  庄子用大量寓言来形象说明深刻的人生哲理,所用寓言形象生动、新颖别致。

  不仅如此,文笔纵横驰骋,真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有人评价庄子其人其文“先秦诸子莫能先也”并不为过也。

  《逍遥游》这篇千载妙文,没有一般文章的严谨结构,抛开先秦散文语言的娓娓道来,极尽作者挥洒自如、自由随意的文风和性格。

  清代人林云铭曾这样评价《逍遥游》: “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1]《逍遥游》当之无愧算得上是古代散文中一道奇异的风景。

  五、审美心胸的旷达自然,物我两忘

  庄子把他心中的“自然之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法则加以推崇,并把它作为人生最大的快乐。

  庄子认为: 要达到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只有抛弃了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做到,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无功、无名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精神状态,是达到“至乐至美”的先决条件,然后才能达到“隳肢体、黜聪明”的状态。

  这也即庄子所追求的“物我两忘”。

  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到蜩和学鸠,从大知至小知,都是有所依靠和凭借,也就是说主体无法抵制对物的依赖性,那也就无法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只有那些能够从内心深处彻底摈弃功利观念,从人的各种患得患失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进入“无己、无功、无名”精神层面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中的“圣人”许由,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以及《达生》篇中的“至人”,《田子方》篇中的“真人”,都是“无所待”的非凡人物。

  他们为了达到“逍遥游”,就必然先要进入“无己、无功、无名”的三无境界,当然,仅仅摈弃人与物的世界以至人的生死都是不彻底的,庄子还剔除否定了人的思想意识,即他所说的“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境界,这就是庄子所说的“虚而待物”物我两忘。

  人们要从七情六欲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从对利害和功名的患得患失中超脱出来,从对生与死的迷茫中摆脱出来,这样死生的界限没有了,也就最终实现了庄子心目中的“自然之道”,从而真正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六、审美理想的简单质朴,自然之美

  《逍遥游》中庄子的“小大之辨”的思想,也在向我们展示出一种“自然之美”的审美理想,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树立起一种非同一般的审美观和审美哲学。

  在《逍遥游》一文中,那种“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的自由、潇洒的状态,其实就是自然之美的真正体现,环境是自然的,遨游于其中的人更有一种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蕴含着内在生命、生气之生机,它孕育着万物,承载着万灵,它欣欣向荣,有着勃勃的生机和无限的生命力。

  庄子曾这样说过:“天地有大美而言,四时有明法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在庄子的内心一直有这样的观点: 最美的境界就是不受任何拘束,既包括物质世界又涵盖精神世界的无拘无束,也即纯自然的境界———自然之美。

  庄子一直主张自然之美,主张素淡自然、清静无为。

  一切人为的、违背自然本性的事物,都是对“天地之美”亦即“自然之美”的颠覆和破坏。

  因此,庄子认为,就自然界而言,《逍遥游》中的鲲和鹏,有待于风,缺乏自然之美。

  就人文世界而论,《逍遥游》中小到蜩与学鸠,大到鲲和鹏,从朝菌、惠姑到南冥、大椿,再到“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他们都为物质所依,为名利所绊,达不到自然美的状态。

  即使宋荣子和列子这样的大智和大彻大悟之人,庄子仍然认为他们有所待,没有自然之美。

首页 上一页 15 16 17 18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