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教学论文
32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2、声势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生如果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观察能力、高度敏感性和持久注意力,对新知识和内容便会快速反应,可以透过表象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关系,得到相对客观的结论,完全能够自行建构相关的知识,并且进行整合,获得了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又促进智能发展。声势的基本形式中拍手可以包括拍掌背、指尖对指尖、手背对手背等,探索拍手可以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通过认真观察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声势形式,能够获得创造性的思维和对不同拍法产生的音色特点的体验,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对多样性认知策略,逐步的形成或是习惯于对构成新观念、新方法、新过程具备贡献价值学习内容进行组织,使学生对已经具有的认知经验给予更高程度整合以便实现学生原创性思想的思维品质。

  3、声势教学能够使学生形成较高的模仿能力

  在小学音乐声势教学中,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示范教学,然后让学生在模仿教师的过程中掌握声势的各种形式,并能跟随音乐来发出声音。从模仿单一的方式到模仿声势的多种形式,最终,让学生掌握了丰富的声势形式,并能够进行自我创作,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4、声势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灵敏的反应能力

  在音乐声势教学中,学生要做出节奏正确的声势形式,需要他们认真倾听乐曲,并根据乐曲的节奏做出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双向的信息传递,一方面是通过耳朵来获取音乐声源,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乐曲能够强烈的刺激学生的听觉神经,并让他们接受这一刺激,快速的传递给大脑层,然后在大脑中分析音乐节奏;另一方面是大脑把分析出来的节奏反馈到身体部位,使学生能够根据音乐流畅的进行声势动作。通过不断的声势教学训练,能够学生的大脑反应速度不断提高,促进他们反应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小学音乐声势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跟随节奏来运用声势来表现音乐,能使他们在身体和感官的合作下体会音乐的深意,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声势教学通过训练学生运用各种声势形式来打节拍,能让他们的注意力、模仿力、创造力等获得发展,并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实现高效的小学音乐声势教学。

  小学音乐声势教学对学生的促进作用论文 篇2

  音乐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将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作为主要科目,而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被边缘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与此同时,社会对文化艺术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小学音乐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出来。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近年来,源于奥尔夫教学体系的声势训练法越来越受到音乐教师的重视,因为它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和动作有效统一,使学生的律动感增强,从而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声势教学法的内涵

  声势即通过人体动作发出的响声,如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这一训练方法仅需要通过简单的身体动作就可以达到甚至超越预想的教学效果。它集演奏、动作、节奏等于一体,通过最原始的方式,用最直观的手段实现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并且以最自然的方式实现对学生身体协调性的训练,同时达到对学生沟通和合作能力等的综合训练,这种动作与音乐自然流畅完美结合的教学手法深受学生和教师的喜爱。

  二、声势训练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声势训练通过原始的身体动作发出的声音与音乐节奏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达到对学生的反应、节奏感和音乐创造力的培养。鉴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生理发展特点,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优势极为明显。首先,声势训练有助于提升小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萌芽时期,对世界的感知大多来源于对事物表面的认知,其理性思想并不成熟。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也仅因其能够愉悦心情或旋律美妙,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单纯对节奏、旋律的喜爱循序渐进地引导并带领学生共同探索音乐节奏与人体内在节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逐渐体会音乐的艺术魅力所在。其次,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其身体的协调能力还不完善,通过声势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肢体协调性的训练,而且还能帮助他们用肢体语言将音乐的欢愉充分表现出来。最后,声势训练也是对小学生反应能力和创造力训练的有效方法。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不同个体的心理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在声势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身情感与肢体动作有机结合,运用不同的肢体语言传达不同类型的音乐效果,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敏捷的反应速度和一定的创造能力,从而进一步体会音乐与思想和情感的必然联系。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