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为美术教育,我们不仅要传播美术文化,而且同样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的世纪”,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创造力就是国力”的观点,早在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零点项目》研究揭示:艺术教育对培养包括科技人才在内的任何优秀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创造性艺术教育对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这些备受推崇的人类智慧要素具有重要作用,而通过美术教育能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基本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创造力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学校美术教育对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创造力起基础作用,课堂教学无疑成为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培养创造力的主要阵地,作为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珍惜美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至关重要。
任何一种创造,首先必定是一种思维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应重视创造性思维培养,本文重点分析通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营造氛围,增强自信
被他人尊重是每个人最起码的要求,初中生虽年纪小,但他们都希望受到尊重。教学中教师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师道尊严”思想,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尊重学生、热爱学生,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我,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开发自己的潜能。
营造民主平等的气氛后学生敢于表现了,但他们表现时有时会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这种心理,增强学生创新勇气和自信,教学中以表扬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创造,使学生增强自信心,从而将其引入创造性教学轨道。
营造氛围,增强自信,不仅美术教学中应如此,也是任何学科教学都必须做到的。
二、创设情境,引导欣赏
1、导入是一节课的首要环节,好的导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以此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使其在头脑中形成画境表象,从而产生创作激情和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导入时应注意语言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并通过讲故事、读诗、猜谜语、配音乐等手段烘托气氛,创设情境。在教学《京剧脸谱制作》一课时,我设计的导入是:上课时,随着动听的京剧音乐响起,走来一位位带着各式面具的模特儿,也不知他们是谁,当他们摘下面具后一看,原来是班里的几位学生。有了这样的开始后,教师再组织教学,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2、范画欣赏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本中出现的范画一般为较优秀的作业,或较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学生往往会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打开创作思路,有利于发散创造性思维。范画样式很多,有步骤范画、现场范画等。那么如何让范画发挥出更大效果呢?这就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应该吸收画中好的地方,融入自己的作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感觉、他们的见解,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应适当引导。这样学生就能自己发现优点,培养他们审美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另外,教师还应课外多找一些具有创意的范画,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创新。在课本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可寻找或自己创作范画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范画欣赏,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得到启发,他们较容易创作出有别于范画的作品,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多种感官参与,鼓励讨论
美术课具有开发右脑的功能,它以其形象的可视性、动作的操作性、非语言的物质造型性和造型表达的情感性,对人的右脑的智力开展具有独特功能,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这种功能的取得一般仅限于用手做、用眼看、用脑想,而其他感官则较少参与。教学中可以适当利用其他器官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如教学初中美术第一册《简笔线描画》一课时,学生最喜欢画动物,可让学生看一种录像,画一种动物,听一种录音,画一种动物,闻一种气味,画一种动物。学生都感到好奇,非常好玩,每个人都画出生动的动物简笔画,这种听觉、视觉、嗅觉的协同参与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非常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