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音乐
17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2. 自觉积累。

  “自觉”的积累应该从理论、技巧、情感表达和舞台表演这四个方面去理解。首先, 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应该伴随表演者学习的整个过程。技术技巧理论知识的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作曲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舞台表演理论知识的学习应该作为表演者的终生学习内容。即在演唱演奏中, 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思想都能够从宏观上提升表演者对作品的认识, 以对作品进行更好的诠释, 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其次, 技术技巧是表现音乐的前提和手段, 表演者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和打磨, 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以钢琴弹奏艺术为例, 钢琴技术和技巧也随着作品和乐器的变化在不断创造中, 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需要不同的演奏技巧和触键方式。再次, 作品情感的表达需要不断积累。表演者自身要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能力, 在演绎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对作品深入理解并结合自身感受来进行诠释。在平时的学习中, 表演者通过不断的模仿、揣摩、想象、创造去积累这些情绪的表达方式尤为重要。

  三、二度创作中音乐文本解读与再创造的积累

  表演者把谱面的标记转化成演奏的音符传达给观众需要“二度创作”, 这就是对音乐文本的诠释过程。这个过程既要忠于对文本的精确诠释, 同时表演者又具有创作自由。

  在二度创作时, 首先会涉及到如何对音乐文本进行解读的问题。音乐文本是一种动态的文本, 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 自身具有其背景和上下的语境, “文本的解释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必须从文本及其相关的语境中去寻找意义的过程, 这一相关语境, 一层是文本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一层是文本与其实践主体及其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

  在二度创作中, 表演者对诠释过程中“度”的把握, 也就是个性的把握。音乐文本虽然是理解和诠释音乐的基础和前提, 但表演者具有自我意识, 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及个性找到适合自己的表演方式, 因此二度创作都会带有表演者的主观创造性, 乐谱仅仅只是一个提示。同时还要兼具表演者自身的个性, 这个过程都需要在学习和积累中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四、良好的音乐协调能力靠积累

  (一) 表演主体与乐器的协调

  在表演过程中保持身体与乐器之间的协调是实现良好音乐表现力的基础。对于器乐演奏者而言, 身体动作的合理性是影响演奏协调与否的关键因素。躯干、臂、腕、手和脚等一系列的动作需随着音乐而动, 演奏者要设计合理的动作来表现音乐的走向、起伏, 通过一系列的配合找到最省力的动作和最合适的音色。演奏者不仅要表现出音乐的横向线条, 还应该表现出纵向和声。对于演唱者而言, 自己的身体就是乐器, 所有的发声器官包括嘴、胸腹、气息均需做到良好的配合和协调。这些都需要在长期的学习中有意识的逐步完善自己的技术。

  (二) 表演主体与音乐表现力的协调

  表演者始终要与音乐的内在规定性协调一致, 具体表现为音准、节奏、旋律、情绪等方面的处理能力。对于表演者来说, 做到以上这些是最基本的要求, 在日常训练中, 就是要打好基本功、提升音乐表现力和表达出作品情感。在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 表演者不仅要准确做到谱面上所记录的音乐符号, 还应该透过音乐文本分析, 通过有乐感和感染力的表演传达出音乐的内涵, 不断提高表演者对音乐的敏感度, 把握不同的音乐情绪。在学习过程中, 对音乐文本的正确解读和准确演绎要靠年复一年的积累, 表演者通过反复分析、推敲、聆听、模仿和再现, 直至实现个性的创造, 这些都需要一点点来积累。

  五、稳定的心理素质靠积累

  要克服“怯场”这一不良心理, 表演者首先要不断加强自己的基本功训练, 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增加表演的信心, 在一遍遍练习过程中找出自己的问题, 并分析出原因, 反复尝试去找到正确、合适的练习方法和表现方法。其次, 表演者还可以经常参加演出实践, 使自己在心理上逐渐适应有压力的环境, 这也是减少和避免临场紧张的一个途径。如果在表演中出现某些小纰漏, 一定要镇定自若, 把小错误对表演的影响减到最低, 以保证表演的整体完整性。最后, 表演者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需要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表演者一旦情绪受到外界的干扰或冲击, 就很难聚精会神的投入到音乐情境中去, 因而也会大大削弱音乐的表现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