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恶化
不良资产对银行财务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较多的贷款利息无法收回,银行却要如实支付这部分资金的利息及其它相关费用。另一方面,国家财务制度规定,一定时间内无论利息是否实收,都要计入营业收入。由此可见,企业所欠利息越多,银行虚盈实亏现象就越严重。
3.影响银行的资金周转,可能诱发通货膨胀
不良贷款导致银行预期的现金流损失,银行的资金无法按时足额收回,特别是在银根紧缩或者出现存款滑坡的情况下,银行无法通过贷款回收来增加头寸,往往出现支付困难,造成银行资金周转困难。随着银行不良贷款的逐渐增加,贷款周转速度减慢,货币的供求发生非正常的变化,社会货币总需求的压力增大,但政府若通过采取向商业银行再贷款或通过注入资金核销来处理不良贷款时,等同于发行基础货币,也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
4.危害社会信用制度
银行的不良贷款并不必然给社会信用制度造成危害。但是,随着银行不良贷款的日积月累,借款人不能按照事先约定还本付息,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不断出现并日益发展,必然会造成社会信用制度的破坏。
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出现的银行资金“财政化”,也就是说是银行和政府职能的错位,把许多本应由国家财政履行的职责不合理地压在国有商业银行身上。当然,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缺陷,也是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有密切的关系,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的行政干预
企业转轨过程中,随着垄断的打破国有集团企业受到很大冲击,国有商业银行积聚了大量不良资产,其中国有企业不良贷款在不良资产中超过70%,由于国有产权不明晰,国企是国家的,国有商业银行也是国家的,这就形成了一种不能及时还贷现象。其次,国有企业一些投资项目是政府一手操办的,地方政府出于发展地方经济考虑,总是要求银行提供贷款支持,当企业不能偿还贷款时,银行就形成不良资产。在经济转轨过程中,部分国有企业陷入困境,地方政府出于稳定考虑,往往支持纵容企业借破产、合并、分立等形式有意逃废银行债务。
2.社会信用体系、金融体系不健全
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用缺失,集中表现为信用社会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远远不能适应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已经成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重大阻碍。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成因。
3.法律制度不健全,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未得到有效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债权保护方面的立法滞后,有关法律规定不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执行不力,严重制约了信贷资金良性运行。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债权银行参与监督涉及债务企业处理的权利不够,无法充分达到参与监督的目的。
4.银行信贷制度缺位、内控机制不健全、人员素质低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从国家专业银行转变而来,管理体制和信贷制度仍在逐步转变、逐步完善的过程之中,比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银行的信贷制度存在一定差距。信贷制度在发展、完善的进程中仍然存在较大漏洞,在此过程发放的贷款势必存在较大隐患。还有,由于内控机制不健全引起的对贷款人审查不严,盲目放贷也很容易形成不良资产。政治素质低下,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直接形成贷款风险。能力素质的低下,形成操作风险,进而引发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1] 柴艳丽 王佐莲 亢金蓉:对专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对策建议[J].经济师,1994(12)
[2] 张明久 茹毅 杨克勤 罗翀 喻蓉:科技不良贷款的化解与防范[J].经贸导刊,1995(03)
[3] 张庆云:关于对国有商业批发企业不良贷款的调查[J].青海金融,1995(04)
[4] 潘文波: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实证研究报告[J].投资研究,2001(0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论文 篇13
摘要:商业银行的效率与风险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和银行界关注的焦点。证明了将商业银行的风险与效率放在统一框架下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另外,通过采用因子分析法实现了将更多反映商业银行效率状况的投入和产出指标纳入到DEA模型中,以更全面准确地对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进行评估。实证研究发现,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一些银行通过承担比较高的风险来提高自身的效率水平。因此,将风险因素纳入到效率研究的分析框架中对于效率评估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