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论文范文

禅籍中谚语的独有特色

19 阅读4 页
论文助手微信号: bylw8com 论文客服QQ:3346581880

  3.形式的省略与变换

  谚语在口语中大量使用,一些谚语往往可以省略部分语节,或以成语、歇后语等其他变体形式表达相同的语义.禅籍中有大量同源异形的谚语群,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

  有的复句型谚语,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省略一个语节.如"晴干不肯去,要待雨淋头"可省作"直待雨淋头"(暗指禅机已失);"如风吹水,自然成纹"可省作"如风吹水"(喻人之言行极为平常、自然,毫无障碍);"匙挑不上,甑蒸不熟"可省作"匙挑不上"(指禅机难以领会);"如珠走盘,如盘走珠"可省作"如珠走盘"或"如盘走珠"(比喻禅悟者自我为主,超越分别,运用无碍).

  有的谚语有四字成语的变体,例如"平地起骨堆"③也作"平地骨堆""平地掘坑""平地吃交",多用来讥讽禅人徒劳多事;"生如着衫,死同脱袴""生死去住,脱着自由"也作"生死脱着",是超脱生死的悟道境界;"掩鼻偷香空招罪犯"也作"掩鼻偷香",比喻自欺欺人;"刁刀相似鱼鲁参差"也作"鱼鲁刁刀",形容混淆难分等等.④有的谚语则是歇后语的省略形式.如"八十老人(公)出场屋""八十翁翁出(入)场屋"分别来自"八十老人出场屋,不是小儿戏""八十翁翁出(入)场屋,不是小儿戏"(比喻参禅悟道、示机应机并非儿戏,不可掉以轻心);"一盲引众盲"来自"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喻指迷妄师家说法接人,误导众生);"蚊子上铁牛"来自"蚊子上铁牛,无你下嘴处"(喻指禅法固密幽玄,不可言说)等.

  三、行业性

  在长期的传承与发展中,禅宗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传法模式、修行实践.而禅籍的语言也因为沾染了禅宗的特殊思想而呈现出独特的面貌,行业性正是其特点的集中表现,谚语也不例外.禅籍中的谚语一般不能只按照本义来理解,而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境,体味其中蕴含的深层次的禅义.例如:

  (25)赤脚人趁兔,着靴人吃肉

  例(25)本义指劳者不获、获者不劳.隐喻悟道不能执着刻意追求,秉持清净本心、平常无为则契合禅法.

  《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上:"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师云:'赤脚人趁兔,着靴人吃肉.''乞师指示.'师云:'着靴人饱,赤脚人饥.'"

  (26)图他一斗米,失却半年粮

  本义指因小失大.比喻迷失自我,向外求佛,结果得不偿失.《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直须在意,莫空过时.游州猎县,横担拄杖,一千里二千里走.这边经冬,那边过夏.好山好水,堪取性,多斋供,易得衣钵.

  苦屈!苦屈!图他一斗米,失却半年粮.如此行脚有什么利益?信心檀越一把菜一粒米,作么生消得?"

  (27)六耳不同谋

  本义谓三人在场,不便密谋.比喻禅旨幽密,非言语所能指示,学人切勿寻言逐句.《景德传灯录》卷六,泐潭法会:"问马祖:'如何是西来祖师意?'祖曰:'低声近前来.'师便近前,祖打一掴云:'六耳不同谋,来日来.'师至来日,犹入法堂,云:'请和尚道.'祖云:'且去,待老汉上堂时出来,与汝证明.'师乃悟云:'谢大众证明.'乃绕法堂一匝,便去."

  (28)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

  隐喻道法精深的禅师应彻底清除学人的妄念俗情、知识见解等,使其空无依傍,破除执着之心,如此才是领悟禅法的正途.《法演语录》卷下:"上堂,举,夫为善知识,须是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驱耕夫之牛,令他苗稼滋盛;夺饥人之食,令他永绝饥虚.众中闻举者,多是如风过耳相似.既驱其牛,为什么却得苗稼滋盛?既夺其食,因什么永绝饥虚?到者里,须是有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底脚手,便与拶一拶,逼一逼,赶教走到结角处便好."

  (29)捧上不成龙

  本义指往高处捧抬,却不能成龙,比喻虽然给予启发帮助,对方却仍然不能领悟,不能成器.《五灯会元》

  卷一六,思慧妙湛:"总似今日,灵山慧命,殆若悬丝;少室家风,危如累卵.又安得个慨然有志、扶竖宗乘底衲子出来喝散大众,非唯耳边静办,当使正法久住,岂不伟哉!如或捧上不成龙,山僧倒行此令."谚语的禅义还有另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即零意义.

  所谓零意义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谚语只有形式的存在,在意义上不起作用.也就是说,谚语没有明确的表意功能,或者意义无法言说.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