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眼里不着沙."僧云:"如何领会?"师曰:"耳里不着水."僧云:"恁么则礼拜也."师曰:"东家点灯,西家暗坐."(《续传灯录》卷二,景德怀清)
(31)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是星皆拱北,无水不朝东."曰:"争奈学人未会何?"师曰:
"逢人但恁么举."(《五灯会元》卷九,芭蕉山遇)
(32)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始嗟黄叶落,又见柳条青."(《景德传灯录》卷二〇,万铜广德)
(33)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日出方知天下朗,无油那点佛前灯."(《景德传灯录》卷二二,兴福竟钦)
(34)曰:"如何是法身向上事?"师曰:"石女不粧眉."(《五灯会元》卷一四,梅山巳)"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如何是佛法大意""如何是法身向上事"等均是禅僧常提的问头(问题).然而禅机玄妙,不可言说,需要自心的体悟.表面上,禅师用各种不同的谚语作出了解答,但都是答非所问.其目的在于截断学人对语言文字、知识见解的纠缠,返观自心,进入通达、超脱的禅悟境界.这里谚语的意义被完全剥离,无法按照正常的逻辑思维去理解与解释,正是宗门所谓的"无义语",是禅宗"不立文字"语言观的体现.
四、修辞性
禅籍谚语有着极为丰富的修辞手法,给汉语修辞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对这些修辞现象的考察,有助于我们认识禅籍语言的特色.这里考察两类具有代表性的带修辞色彩的谚语.
(一)矛盾性谚语
所谓矛盾性谚语,是指字面所表述的意义,违背正常的、普遍的认知,是带有矛盾意味的词语.
例如"拨火觅浮沤"本义指拨开火炭寻找水泡,禅籍中用来比喻颠倒荒唐的参习行为;"面南看北斗"本义是面向南方看北斗星,这是违背生活常识的,禅家则用来指消除了分别对立妄心的禅悟境界;"新妇骑驴阿家牵","阿家"为婆婆,生活中若出现此类情况本为颠倒之事,禅家用此奇特之语寓意佛的境界无尊卑区别,万法一如.
诸如此类的谚语,往往采用不同寻常的语言表达方式,看似荒诞不经,实则传达出禅家独特的认知方式,破除对语言文字的执着,挣脱言句的羁绊,以"奇特"之语,在错愕之间,启发学人消除妄念.
(二)平常性词语
"天是天,地是地,露柱是木头,金刚是泥塑,饥来吃饭,困来打眠""要眠则眠,要坐则坐;热则取凉,寒则向火""吃盐闻(知)咸,吃醋闻(知)酸""要眠则眠,要坐则坐""要行便行,要坐便坐""遇茶吃茶,遇饭吃饭,天但唤作天,地但唤作地,露柱但唤作露柱,灯笼但唤作灯笼"等,是一组同源异形的谚语群,这类谚语虽是对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的如实叙写,却隐含着禅宗"平常心是道"的旨意,表现出与上文矛盾性词语截然相反的特质.禅家提倡的"平常心",含义十分丰富.着重强调随性适意,安闲无为,认为日常生活中处处有禅,头头是道,体现了禅对解放人性的理解以及直面现实世界的态度.平常生活,任运随缘,不仅是领悟禅旨的门径,也是禅悟者的生活态度.
五、结语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佛教宗派,它的影响早已超出佛教.唐代之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许多领域,都程度不同地接收了禅宗的影响.禅者口头上宣称不立语言文字,可是事实上,他们以超常的宗教智慧与令人惊叹的思维、才华,创造了自成体系的禅宗语言,包括禅籍词语系统.谚语作为口语词的典型代表,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是禅籍词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谚语的考察有助于考察汉语口语词的发展演变,有助于全面认识汉语词汇的面貌,并为辞书编纂等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范春媛.禅籍谚语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雷汉卿.禅籍俗成语浅论[J].语文研究,2012,(1).
[3]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于谷.禅宗语言和文献[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5]袁宾."啰啰哩"考(外五题)[A].《中国禅学》第一卷[C].北京:中华书局,2002.
[6]袁宾,康健.禅宗大词典[Z].武汉:崇文书局,2010.
[7]CBETA电子佛典(2009)[Z].中华电子佛典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