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的需要
现代法治社会的根本特征是法律权威的至上性,而法律权威的确立,必须以良好的法律意识为前提和基础。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木学生作为全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精英群体,其法律知识水平的高低、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反映和影响法治社会的进程,因此在高校进行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
大学生现在很大一部分都是党员,作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生力军,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也是未来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来源,其中一部分学生将成为党政领导干部,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如果不进行法律意识的培育,那么以后走向社会,当被提拔为党政领导干部后,他们的法律意识的高低,关系着党的先进性。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措施:
一、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和后备军,说明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感很强,学校的法制教育也有效果,但对学校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持这种责任感进一步深化,所以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引导大学生看到我国依法治国战略所取得新成就,强化他们对建立透明法制政府,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的信心。
二、改进教育方式,调整教学内容
高校普遍只开设单一的法律基础课,忽视法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文科和理科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并无区别。教学方式单一,一般就是老师在上面读课本,学生下面干别的,到考试时,老师划几个重点题。这种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某种形式上说,法律基础课成了学生修满学分不得不学的一门课程,对提高大部分学生的法律意识作用有限。
在教师的保障上,应提高基础课老师的地位和待遇,而不能视其是高等教育中可有可无的老师。另外就是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法律基础课老师的理论水平和实务水平。
三、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学校的法制教育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法治环境和法律文化,需要良好的法治运行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文化背景。最好的法律意识教育理论、最先进的法律意识教学手段,如果没有现实社会依法办事、司法公正和法律公平观念的支撑,只能是纸上谈兵,对大学生的意识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
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
这一方面需要学校在法治类书籍、电视方面为普及法律知识增加投入。另一方面,高校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突出广播普及法律知识的作用,也可以有效利用校园网,建立学生法律站还可以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等多种途径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
五、依法治校营造大学生法律意识培植的学校环境
高等院校的管理应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以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在日常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法律人格,在制定校纪校规,或制定影响学生重大权益的规定时,可以邀请学生代表参加,听取学生意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既为学生培养和塑造现代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得到更好的遵守和执行。
六、加强社区的法律宣传功能
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大学生公寓往往属于某一个社区管辖,大学生与公寓的物业管理部门、学校及社区管理委员会之间就会建立起一种民事的或行政事务性的管理关系,客观上要求物业管理部门协同社区向公寓内学生进行民事法律、行政法律或诉讼法律的宣传,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协调各方关系。因此,加强社区的法律宣传功能,能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出发,深化并巩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七、引导大学生关注法律现象,应用法律思维
每一个时期,都会有热点,焦点,有些大学生会很关注,但由于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局限性,对“热点”问题的思考、议论往往有热度没有高度,提出的问题多,科学地分析问题少,空泛议论多,理论依据少。有些则不会很关注。这需要我们的高校积极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应用法律思维参与或思考这些法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