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生改善政治经济学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析民生改善政治经济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民生改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的工作重心,它是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事关能否真正建成全面小康。本文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对民生改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马克思主义民生观视角下提出相应的民生改善建议。
关键词:
全面小康;民生改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民生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民生改善在就业、收入、住房、教育等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把民生问题作为工作重心,不断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
一、民生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要深刻、准确地理解民生问题,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来分析,通过生产力、生产关系视角理解和阐述民生问题的本质,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范畴来考察民生的运动规律。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
获取生活资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由此可见,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必须解决吃喝住穿问题,而这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生产力发展水平可以由单位时间创造出的商品价值量来衡量。单位时间内创造出的商品价值量越大,生产力水平越高,反之则反,因此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民生改善成效的好坏。
只有当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劳动者劳动能力越来越强,劳动工具越来越先进,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量除了能够满足劳动者本身和家庭必要生活之外还有剩余,这就出现了剩余劳动,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就是剩余产品。所以,更精确来讲,解决民生问题的物质基础是在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下出现的剩余产品。生产力越发达,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量越多,剩余产品也越多,解决民生问题的物质基础就越雄厚。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具备了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这是从生产的角度来说明的。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该如何分配,能否惠及全体人民,还是只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这就涉及到生产关系的社会性质。
(二)生产关系的性质是民生改善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
1、生产资料所有制视角。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它的归属性不仅决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民生改善问题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因此决定这些关系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不仅直接影响民生问题的解决以及民生实现水平的高低,而且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根本性的地位、作用和功能。
不可否认,资本主义私有制在一定时期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生产出的剩余产品并没有公平地分配到每一个劳动者手中,他们得到的只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而他们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进、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不断增多,必然导致资产阶级一级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一级的贫困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