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种“传统”等于“老土”的困惑,就是因为太多所谓“传统”的现代陶艺作品没有时代内容,产生不出当代的审美情趣。由于这种误解,往往造成“舍弃传统”、“推倒重来”的风气。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恐怕以后陶艺界就越来越少中国特色的作品了。这是不足取的。
1.2 传统陶瓷在现代生活陶艺中的继承和发展之二:传统工艺技法的传承与创新
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曾论述过“技”与“道”的关系,认为艺术是含有“技”的因素的,也可以说“技”是艺术的基础和前提。娴熟的技艺是可以“进乎道”的,他以“庖丁解牛”的“目无全牛”论证“以神遇而不以目似”的精于技艺的深度,阐述“道”的观点。也就是说“,技艺”作为一门“器”,达到出神入化境地之时,也就是得“道”之日。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古人对技艺是非常重视的。
当然,这里所指的对工艺技法的传承并不是要完全抄袭传统意义上的手工艺,而是在保留一些优秀的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从传统陶艺的工艺技法中提炼更新出新的工艺技法。如前所述,生活陶艺之所以有别于批量化大生产的日用陶瓷,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是手工艺品而不是工业生产的机械制品。既然是手工艺品,它的工艺和技术又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要求我们对传统工艺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像拉坯、利坯、印坯、刻坯、画坯、施釉这一系列优秀的传统工艺文化都是在古时心灵手巧的陶工们,在长期造物实验中积淀起来的经验和技能,并历代相传,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的一套完整、有效、独特的制陶传统工艺。这些在现代陶艺家们的创作中都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传统制陶工艺的有着自己独特的体系和发展路径,作为古典的人类活动,它具有发展性、积累性。某些人也许会认为这些传统工艺人技术应该取消,这是不对的。
我们必须看到越是现代工业生产发展,传统手工艺就更显其可贵,必须看到传统手工艺品的文化含量高,民族文化特征鲜明,具有人情味,也更具艺术性。它是自有文化以来数千年亿万人智慧的结晶。当代陶艺家们不但要对传统技艺娴熟至极,还要在此之后进行风格的蜕变,把前代人的经验总结了,接受过来,变成自己的。这是作者内在修养在艺术实践中的“升华”表现。即便是人们所认为的真正的艺术,在最早的时候也是与手工技巧观念密不可分的。
与艺术创造所带有更多不可预期的创造意味相比,手工技巧虽然带有极强的后天习得的性质,但归根结底,艺术创造终究还是与一定的技巧性相关。而中国传统陶瓷的手工制作技巧并不是从灵感得来的,它经历了几代人不断思索、勤勉和练习。对中国传统陶瓷技巧的学习是在创造手工的生活陶艺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必须掌握这种熟练技术,才可以驾驭它们,在进行创新与改造。这了民是与古人在创造文学作品时的要求不谋而合的。即所谓“九经百氏古之精华,所以膏润其笔端者”。当然,我们在重视传统手工技法的同时,应该重视发展和创新,寻找个人的风格。而不仅仅是机械的模仿和重复。在传统陶艺中我们应该传承的是合理的工艺思想和技术,而不是作品一成不变的样式。还必须强调的一点就是陶艺有很强的工艺要求,尤其是生活陶艺牵扯到实际生活中运用的问题就更要求它的工艺性了,但毕竟艺术家和匠人不同,前者是创造者,后者是制作者。前者表现的是才能,后者表现的是技能。因此,对传统工艺形式的掌握是一个因素,而特有的艺术家创作语言和个性也是在生活陶艺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日本的生活陶艺在传统工艺的传承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在学生阶段就非常重视传统工艺技术的训练,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完成的,包括从对泥土的选择加工到入窑的烧成,过程完整,并且井然有序。整套传统工艺成为每一个日本陶艺家必修的内容。同时,他们也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们鼓励学生要从开始就寻找个人的风格。并通过市场来修改、完善自己的风格。陶艺作品和生活接轨,使其价值得以实现,使作者明确什么作品是人们需要的,并调整以后创作的定位。在这一点上,是非常值得国内有关陶艺院校借鉴与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