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量经济学》课程现状及实验教学问题分析
(一)课程教学难度大,学生理解掌握
《计量经济学》理论成为问题《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强调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学科,无论是对于教师授课而言,还是本科生对于学科理论的理解而言都成了难题。由于我国对《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从起步至今仅三十多年时间,在人才培养方面仍有所欠缺,在国内能担任《计量经济学》授课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又因为《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全国高校经济类本科学生必修基础课程之一,所以必修《计量经济学》的学生与日俱增,导致授课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衡。同时,《计量经济学》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以及宏观微观经济学为先修课程,要求经济学本科生拥有良好的先修课程基础。而经管本科生在高中阶段文科生比重大,在数学基础方面薄弱,所以在计量公式推导等理论知识学习中出现一系列问题,进而对学科课程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计量经济学》教学培养。
(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严重失衡,学生难以融会
贯通《计量经济学》作为应用性和理论性并重的学科,既要求良好的理论教学作基础又需要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但根据当前普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情况来看,理论教学一般在36学时到48学时左右,而实验上机教学仅占理论课时的三分之一,出现理论与实践的严重不平衡现象。实验课时不足不仅会导致学生难以完成系统的实操练习和完整地利用Eviews等计量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让学生误认为理论课更重要而忽视实验课,导致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三)缺乏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向式教学
在《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中,教师一般偏重于对基础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分配大量课时在回归分析和模型检验方法上,缺乏以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为导向建立数学模型以及整体实验步骤的讲解。同时忽略对典型案例的展示、剖析以及讲解,所以造成课程内容枯燥难懂,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停留在大量繁琐复杂的理论和公式上面从而难以提高学习兴趣,以至于无法达到《计量经济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以及教学的根本目的和预期效果。
(四)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大多数院校普遍采用理论课闭卷考试成绩和上机实验报告成绩加之平时课堂表现以及出勤相综合的考核方式,理论课考试成绩占较大比重。这种考核方式的设置很难真正检验出学生在具体问题实验操作当中对计量模型运用的掌握程度,更多学生产生应试心理以提高考试成绩为目的,在理论考试上花费大量时间背理论公式,忽略上机实验课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实验教学环节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当前国内各高校《计量经济学》上机实验课程环节的安排一般都不尽合理,就烟台大学为例,实验教学共16课时,每4课时为一次课。目前大多院校计量经济实验采用Eviews软件操作,由于Eviews等软件界面语言为英语且专业性较强,需要教师进行软件认识的初步讲解,所以占用第一次课(前四个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软件的操作。实验课课时过少使得课程任务主要是完成验证性实验,仅作为对既定的假设利用简单的理论验证方法进行补充性的验证,而并非从经济问题选题出发通过数据搜集、方案设计、分析操作以及研究验证等一套完整的探索性实验,所以实验教学的真正作用难以发挥。
(六)实验课程软件运用不够多元化
计量软件的运用掌握是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核心,只有对计量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充分掌握,学生才能达到利用软件进行计量模型设计、数据分析、模型估计和假设检验等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的基本标准,所以恰当地选择软件对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尤为重要。目前,被广泛运用的计量软件主要有STATA、Eviews、SAS、SPSS这四种,每个计量软件都具备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所以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处理的具体问题的性质去选择使用不同的计量软件。但目前普遍看来各高校计量实验课程中仅选用一种软件进行讲授,缺乏对多软件的综合教学,尽管可以满足学生对基础的`计量实验的学习,但对于学生掌握综合应用方法来说会产生一定的局限,也不利于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多元化理解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