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历史学毕业论文
7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9]肖蜀奉,甘沅鑫.关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几点理解[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1:425-426.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论文 篇3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建构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所谓人学,就是以人这一特殊社会存在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存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袁贵仁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一书中,从“论人性”“论人的本质”“论人的主体性”“论人的需要”“论人的价值”“论人权”“论人的自由”“论民主”“论平等”“论公正”“论人的发展”等方面,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人学”的丰富性。

  第一,关于人性的理论。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个整体,人性实质上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作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动物所不同的特性。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而且是历史的。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

  第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强调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在生产过程中的多方面地、充分自由地和协调地发展,使人们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并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因此,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也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第三,关于人的主体性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是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历来主张把人当作人、当作主体来看待,要“绝对承认人格原则”,反对蔑视人,只把人看作某种“手段”。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当一个主体能够在自然、社会、自身三个方面都表现出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时候,他才是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完整的主体”。因而,人的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

  二、高校历史教育是沟通大学生人文精神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桥梁纽带

  所谓人文精神,一般说来,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的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和幸福为终极目的。上世纪90年代初的有关人文精神的大论战,特别是其中对“人之所以为人”等论题的探讨,极大促进了国人对于人的现代化问题的关注。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时代的发展进步,它对人提出了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要求和方向。一个国家和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一个国家和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事情,是没有未来的。因此,重构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刻不容缓。

  历史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要变得无限地关心”,承袭怎样的人类文化、发展怎样的人类文化的问题。历史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重构大学生人文精神、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强化历史教育。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片面理解历史教育所承担的政治教育功能,历史教育的工具性逐渐被强化。这首先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建国初期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社会发展史”这一门与历史相关的课程。1953年又将原来开设的“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1959年以后又改为“中共党史”。各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中国共产党历史”课程。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布《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鲜明地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但从1995年开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改革,又不再设置历史类课程。这次新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承担着历史教育的功能,将其纳入大学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是适应时代要求作出的重大发展和改革,它是沟通大学生人文精神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桥梁纽带,对于重构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无疑是天赐良机。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