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幸福需要灵魂的转向
柏拉图还探究了这种可以获得的知识是靠运气,还是靠研究或教导加学习来获得;以及如果要获得这种知识的话,它的学习方法或教导方法是否存在。对此,美诺宣称,研究、教导和学习是无益的、无用的,并不导向知识;人既不懂得事物,也不是靠教导和学习就可以掌握的,而只能是靠天性和运气。除此之外,别无它法,否则就不懂得它。而柏拉图却认为这种知识并不是只靠天性和运气来获得的,是可以通过研究所开发出来的能力和技艺来获得的。
(六)真正的幸福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
柏拉图认为,之所以说一个建立在自然原则之上的国家是有智慧的,是因为它的统治者和领导者所具有的知识,而这种知识,我们称之为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随便便获得的,它能使人彻悟,同时也会使人的灵魂摆脱掉外部事物的困扰和苦乐欲望的束缚,只有这样,人生才能走向真正的幸福之巅,这是最高的道德。要想获得这种最高的道德,绝非易事,它需要很高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统治者身处高位,只有他们才具有这些条件,所以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少数人即统治者才能获得。
三、对柏拉图幸福观的评价
综上所述,柏拉图建构理想国的最终日的是要达到善和幸福的。要想达到善,有两条途径是必须要经过的,一是自我的控制,一是灵魂的转向,这两种途径的实施正是行善的过程。在柏拉图看来,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和谐状态,是精神上的至善与和谐,是灵魂的美好和健全。这就是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性主义的幸福观,将幸福深深地渗透于人的灵魂深处,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至善与和谐。因此,柏拉图把幸福观建立在德性和至善的基础之上,立足于精神,指出了幸福的归宿和途径,是非常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和表现。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必须具有基础性的物质条件的,必须包含具体性、现实性的东西,不能只是空洞的、抽象的一种理念。所以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柏拉图建立在德性和至善基础上的幸福观有其合理性,但还是最终走向了一种唯心主义的唯理论。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都是为了追求更加幸福的生活。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理想国家作了较为系统的阐释,其中包含许多他对幸福的观点和看法,是研究其幸福观的重要理论资源。基于这部巨著,理解和剖析出柏拉图关于幸福的思想,并结合我们的时代特点,分析其现实启示。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幸福观
柏拉图(Plato,约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生活的时代,政体变更频繁、社会的动荡不安,古希腊在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均受到重创,其内部各城邦矛盾日益加剧,冲突不断发生,整个希腊秩序混乱,城邦趋于衰亡。他对当时的政体失望至极,试图构建一个理想的国家秩序,重新塑造人们心中的信仰,激励人们彼此团结、和谐共处。柏拉图认为“建立的这个国家的理想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阶级独自享有的幸福,而是为了这个国家全体百姓的幸福。”
一、基于“理想国”:幸福的基本思想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对政治、哲学、伦理、幸福、教育等诸多方面都阐述了观点和看法。本文主要以《理想国》为依托,探析柏拉图关于幸福的主要观点。
(一)幸福源于灵魂和谐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人的灵魂由欲望、理智和激情三部分构成。只有灵魂整体受其理智部分的引导,激情帮助节制欲望,欲望能够自我节制,三者之间没有纷争,且各个部分都在起着自己的作用,这样人才能享受着自己特有的快乐,即人内心的和谐是幸福。如果人受到内心欲望的驱使,其灵魂是偏离的,理性部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内心欲望就成为了行为的指引,逐步偏离了真实的自我。通过欲望获得的幸福是一种假象,只是短暂的感到幸福,不会持久。所以,心灵的混乱失衡,是没有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