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哲学毕业论文
8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从文学传播的具体方式来看,自从出版业作为一项产业或政府资助的产业以来,文学写作的成果是以正式出版作为标志,它以书籍、报刊等出版物的形式正式发表。可自从影视制作脐身于大众传媒以来,影视传播成了传媒的新宠,它集声、光、乐、影为一体,使信息显得生动而多彩。在影视的故事中,它往往要将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本,再用于摄制和播出。这本来可说只是各种传媒之间的信息再加工问题,可由于影视的巨大影响力,往往是改编之作能使名气很大但与大众文化消闲相距较远的经典之作重新走红,如;80年代剧《红楼梦》的播放,使书店中该书的年销量猛增数十万套;它也能使确有阅读价值但影响不大的新作一夜成名.如电视剧《孽债》是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来,早先印制了几万册.但销售势头滞缓,可当电视剧播放之后,不单原印数售馨,出版社又加印20万册也未积压。在这种情形下作者的创作当然要争取出版,但创作的目标似乎已盯在了影视改编上,文字的发表只不过是为影视改编作铺垫。人们衡量一个作家是否有影响,也不只是看它文字的作品,也要以他影视改编之作的状况作为重要参照。;

  再从传播的文化来看。文化的本性是要求体现出作者的创造性追求,也要满足读者的多样化的趣味,因此文学创作很难用一种划一的标准来说。然而,这种多样性只是相对于定于一尊的状况来说才有意义。在当代,信息爆炸体现在所有的文化领域,对于文学而言,即使是一个勤奋的批评家,也难以做到哪怕是粗略地浏览新近问世作品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对于普通的读者而言,在浩若烟海的文学新作中读到某一篇,则是带有偶然性的,读者阅读的空间受制手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容量。与此同时,由于信息传播已进人了时代,某一作品一旦走红,可以瞬间在大众传媒上作出介绍,马上覆盖到信息传播的各个方面,得到公众的普遍瞩目,于是就可能有信息上的“马太效应”:越是杰出的作品就越有知名度,越是有暇砒的作品就越乏人问津,作品水平之间的毫厘之差,在传播中被放大为天渊之别。世界上的职业篮球运动员不少,而且近几十年来人数还有增长,但由于电视的播放效果,人们对美国NBA联赛的熟悉程度。可能高于自家门前的某一球队,而该球队在几十年前本是当地人家喻户晓的;对于美国NBA球赛,人们又是将主要视线集中到乔丹等顶尖人物身上。同样道理,人们对文学中的诺贝尔奖等世界级权威奖项的作家及其作品看好,其他人只能处在陪衬肌作为人奖者产生基础的位置,胜者获得全部,败者一元所有。在这里,百花争艳是被鼓励的,但花中之王才可享有成功者的美誉。这一情形对于作者创作的反馈效果,是使创作本身成为一种竞争,与文学活动中那种自由心态有着牴牾。;

  以上,粗略地从文学创作的准备、创作洁动本身以及文学传播的方面剖析了当代审美文化的一些表现,对这些新的变化,理论领域不可能不作出相应反应。笔者在此不打算全面地论述该问题,只是在下文对理论反应中的“当代”情结的状况作出几点说明。

  二、审美中“当代”情结的具体内涵;

  在审美文化研究中的“当代”情结,体现了情结一词的矛盾性。一方面,整个包括科学、人文科学、在内的观念文化,它要体现出时代变化的特点,而在其中的文学艺术则可以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可以是十分超前地鼓吹某一理念,成为一种先锋艺术,也可以是保留最为原始、显得土气的传统方式,在这原始氛围中展示出一片“净土”的风景。从事文艺工作、爱好文艺的人大多也正是因这一特性而对它情有独钟。然而在当代社会中,审美文化是作为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而社会的整体文化又被其中剧烈膨胀起来的商业文化的精神所模铸,这使得它的“净土”性质受到侵蚀。杰姆逊在中国作时指出,“德国的古典家康德、席勒、黑格尔都认为心灵中美学这一部分以及审美经验是拒绝商品化的”,这一认识成了近代以来的一种共识,至少在艺术家、批评家的圈子中是这样来认识,以为在审美领域中贯穿商业的目的是对艺术的亵读。可是,在当今社会里,“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无意识等等领域是无处不在的”。⑷对于商品化向艺术领域的渗透,杰姆逊以美国艺术家沃霍尔的类像化表现来作说明。问题在于,不管一部作品的原初含义是什么,商品化法则都可以将其纳入到它的言说范围中。另一美者丹尼尔·贝尔对此就有一个说明:;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