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语言本身就是老师要讲授的知识,是学生要学的内容,所以规范、准确是课堂教学语言的第一要素。语文老师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老师应该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正确的语法,符合逻辑的修辞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上不读错字,不写别字,不说病句,不出现歧义。在《二泉映月》的教学中,老师用准确精练的词语导入:我们学习课文《二泉映月》,它不但是无锡惠山脚下的泉水“天下第二泉”,更是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用一个递进的句子开门见山导入新课,不拖泥带水、不故弄玄虚。接下来老师示范朗读,要注意到出现的“倔强”“势不可当”“颤抖”三个词语中的“倔”“当”“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多种读音,老师准确的读音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正确朗读。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分析第四段,“如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的一幅中秋月夜图啊!”老师用了两个结构一致的短语,形象的比喻修辞,在精准语言的描述中,让学生感受景色的美妙,同时学习老师语言运用的技巧。语文,本身就是语言教学,就要求语文老师有更高的语言素养,朗读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能灵活准确运用词语表述内容,遣词造句符合常用语法规范,这样的课堂语言才可以让学生去模仿、去借鉴。
二、随意发挥的、无关语文的不说
语文课堂上,老师要言之有物,不能总是随意发挥、信口开河,把语文教学变成华而不实、内容庞杂的“大杂烩”,课堂拓展不反客为主,不旁逸斜出,要讲重点重实效。更不能整堂课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课堂变成老师展示演讲能力的“大舞台”,老师应该适时闭嘴,巧妙留白,把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在《钱学森》的教学中,老师导入新课适当延伸介绍钱学森: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建国时身在美国的他要回到祖国,可是一个美国将领却说“这个人就是杀了也不能让他返回中国”,那么钱学森是何人,能否返回了祖国。课文导入就是为了抓住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快速引入课文,目标达到即可,切不可漫无边际、拖沓冗长,把导入演变成钱学森的人物传记教学。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积累理解会用课文中出现的词语。通过语言文字,篇章结构感受钱学森的爱国情感,而不是大量引入相关材料用史料来说话,不能忽略了语文课堂的基本规律。再比如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任老师如何动听形象的描述,都不如学生自己联想、想象然后再创造,最后在头脑中形成的画面意境优美,有时语文课堂无声的品位比有声的讲解更有效,此时老师要做的不是讲解。由于语文学科内容综合性强,要说的知识纷繁复杂,因此,在课堂上语文老师应该斟酌自己的语言表达,做到以课文文本为例子,引领学生积累字词,体会情感,学会方法。同时更应注意适时闭嘴,为学生留出思索、创造的空间。
三、负面语言、伤害学生的不说
语文学科具备的人文情感性质的独特性,决定老师传达给学生的应该是各种美好的情感体验,老师要用正面的、阳光的情感和语言感染学生,以形成学生积极的、健康的人格。尤其是小学老师,要面对的都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因此老师课堂上千万“慎言”不要伤害学生。在《师恩难忘》的教学中,上课铃已经打响,老师已经站在讲台前,学生们仍然闹哄哄没有安定下来,甚至还有几个男同学汗流浃背跑过来的。老师一脸怒气,敲打桌子,高声斥责,在老师责备声中学生们安定下来,但很明显学生们刚才还高涨的情绪一下子低落起来,对老师的斥责表现得也满不在乎。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声音稀稀拉拉,“刚才吵闹声音不是大得很吗,现在怎么啦,声音小得像蚊子,一点出息都没有”老师的挖苦并没有让朗读流畅起来,反而让课堂气氛更加的不和谐、更加的紧张,后边课堂进行得也磕磕绊绊很不顺利。当让学生们合作交流40年后师生重逢的场景时,学生们不以为然,漫不经心,好像觉得文中的田老师根本就是不真实的,真实的是眼前这个怨气十足的语文老师。这是一节非常失败的语文课,这节课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们学会感恩老师,可是由于老师情绪急躁,语言不得当,不但没有完成就学目标,反而适得其反让他们讨厌老师,厌恶学习。因此老师一定注意检视自己的课堂语言,少一点负面情绪,多一点正面引导。课堂上,老师的“慎言”反应的是道德修养的高低,是教学水平的强弱,它不但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语言运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成长。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加强学习,从“慎言”开始,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