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知行合一观与教育管理伦理问题探究

时间: 2024-03-15

论文助手微信号: bylw8com 论文客服QQ:3346581880

  知行合一观与教育管理伦理问题探究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知行关系是一对非常重要的关系,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知行合一观与教育管理伦理问题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知行合一观与教育管理伦理问题探究

  从本质上讲,管理活动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伦理关注的焦点恰恰也就是人类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标准或者准则。因此,管理与伦理之间历来存在紧密的关系。然而,在教育管理领域,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伦理思想一直处于被忽视状态。事实上,“教育管理基于不同的‘重要教育’价值,以价值为基础的、伦理和道德性的教育管理体现在广泛的教育领导中”[1].同时,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具备了许多重要的伦理道德思想,这些优秀的伦理道德思想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

  其中,“知行合一”观以其伦理思想的合理内核或明或暗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管理活动。因此,本文拟就“知行合一”观影响下的教育管理伦理问题进行相应的探讨。

  一、教育管理伦理与“知行合一”观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管理伦理

  早在古希腊时期,伦理主要是被释为“风俗”“习惯”“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内容。换言之,伦理表示为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而关于伦理道德的本质,中外的思想家却较为一致地认为是一种“从善”或“向善”的品质或意志。由此,教育管理伦理就是教育管理活动中涉及的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或规范。换句话说,教育管理伦理就是指“教育管理制度、管理关系、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的基本伦理规范与道德意义”[2].它以研究和解决教育管理实践中的道德难题为目的,涉及教育学、政治学、管理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范畴。

  (二)“知行合一”观的基本内涵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知行关系是一对非常重要的关系。历代思想家、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与探索。

  像孔子、孟子、朱熹等,问题主要集中在知与行的先后、知与行的高低、知与行的难易等层面。而明知行合一观是对传统知行关系的一种超越。在他看来,“知”主要指的是良知,并非一般意义上解释的知识、见闻等。“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心里的思想或意念活动,二是指道德实践活动。“合”指的是“同”即知行统一,知行结合的意思。“一”指的是最高层次的“良知”,就是明所提倡的“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行合一”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在道德实践中,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其二,知与行不分先后,知就应行,行就应知,有知才有行,有行才有知;其三,知行合一应成为人的内在的自然表现,不是由外在力量所推动的。换言之,“知行合一”的实质就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合一,行中有知,知中有行,‘知行一体',二者’知行并进‘,同进同退,没有先后之分”[3].

  二、现行教育管理活动中“知行合一”伦理观的实践

  就“知行合一”伦理观而言,现行的教育管理活动中,知行不一现象仍大量存在,这表明我国当前教育管理活动中伦理观严重缺位。

  (一)教育管理人员的“知而不行”

  从现实来看,教育管理者就管理活动中的某一事件往往能够清晰地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但这种价值判断仅仅停留于理念层次,并未落实到实践行为中。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知而不行”.如,在教师的课程教学管理中,知行合一就是应认识到管理是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要以人为本,简约而行,并在“行”中按照“知”的理念贯彻执行。然而,大多数管理者往往知行脱节,不考虑教师工作的便捷性,致使众多教师感觉到管理的束缚,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从知行合一的伦理视角来看,教育管理者应当以人为本,时刻以教师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并在实际行动中落实到位。换言之,教育管理者中的“知而不行”便是明所批判的“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的真实写照。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