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知行合一观与教育管理伦理问题探究

时间: 2024-03-15

论文助手微信号: bylw8com 论文客服QQ:3346581880

  四、教育管理中“知行合一”伦理观重塑的现实策略

  从明“知行合一”观出发,当前我国的教育管理活动中,伦理缺失已成为一种普遍态势。作为传统文化瑰宝之一的“知行合一观”,其与重塑当前我国教育管理伦理的思想具有契合性。该如何重塑这种伦理观?笔者以为至少应当遵循以下几条思路。

  (一)改革学习的模式,掌握教育管理活动的“真知”

  事实上,从明的“知行合一”观出发分析,教育管理“知行合一”伦理的缺失,其中一条原因便是教育管理者未真正掌握其“真知”.然而,掌握“真知”的确并非易事,它受到主观(内在)与客观(外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应当理顺各种关系,全方位考虑学习的各种影响因素。具体而言,至少应当注意如下两个方面:其一,作为学习者的教育管理人员,主观上应树立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勤学好问,扎实地打好基本功。应杜绝学习上的形式主义,“走过场”,敷衍塞责等现象。其二,从教育与学习的过程来看,客观上不仅应重视职前教育,而且应重视职后教育。现实中对于职后教育往往关注较少,流于表面。从某种程度而言,职后的培训与进修,适时的“充电”与提高,因时间的邻近原则,其意义更为重大。教育管理人员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情意态度的养成,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已有的教学方法、学习模式,最终使教育管理者掌握应有的“真知”.

  (二)营造“知行并举”文化,引领教育管理实践

  教育管理伦理思想的重塑并非易事,相反它具有过程性。在教育管理中,要重塑“知行合一”的伦理思想,以渐进的方式营造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途径。因为,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其一旦形成与成熟,不仅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起着约束作用,而且起思想引领与价值导向作用。那么,该如何营造“知行并举”的文化呢?根据文化的经典内涵,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精神层面都必须包含于文化营造的范畴。其一,在物质层面,无论是标志性建筑,还是一些不起眼小宣传栏,都应当尽可能地多一些关于体现知行并举的内容;其二,在制度层面,学校应当将知行并举理念转化为各项规定、条例并使之常规化,并最终以文化理念的高度使之深入每一位教育管理者的心灵;其三,在精神层面,这是最高层次的文化形态。理念的凝练并非朝夕之事,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每位教育管理者共同参与并守护,并最终把教育管理领域推向一个知行合一的思想共同体。

  (三)健全制度体系

  道德与制度原本是一对孪生兄弟,两者共同约束与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活动。换句话说,伦理道德的养成也需要制度作为其保障体系。然而,制度毕竟具有“刚性”的一面,其与“软性”的道德在某一侧面具有对立性。因而,若制度体系不完善,或不成熟,不仅无法推进伦理道德的养成,而且是一种外在性的侵蚀力量,最终两者背道而驰。

  因此,设计一个良性的制度框架显得尤为必要。根据制度学理论,制度可分为实体制度和程序制度。实体制度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程序制度是一种操作性条例或准则,是一种告诉人们如何做的规定。在“知行一体”的教育管理活动中,制度建设应当包含这两个方面。

  其一,健全当前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实体性制度,补充教育管理“知识一体”方面的内容,设立“知而不行,行而不知,知行相悖”等是被限制的行为。其二,在程序性制度建设方面,要细化“知行一体”的具体操作程序与环节,对于每种管理活动,进一步健全其操作性管理条例。此外,无论是实体性还是程序性制度建设,都应当设立奖惩措施,实行奖优惩劣,奖罚并行的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金保华.论教育管理的伦理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9-11.

  [2]郅庭瑾.教育管理伦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5(3):38-42.

  [3]程雯.论“知行合一”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教行合一”[J].蚌埠学院学报,2012(3):117-120.

  [4]王守仁.明全集(第1卷)[M].阎韬,注评.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68.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